刘惟诚《星洲网》专栏评论:
不是"绿潮", 是"民怨潮"
❝
尽管这场补选对联邦与州政权不会产生任何冲击,但它依旧为团结政府留下了检视民怨与基层矛盾的窗口,若以安华为首的政府不去正视,那么这股民怨可能一直延续到接下来的补选。❞
本文是时评人刘惟诚2024-07-12
08:00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不是"绿潮",
是"民怨潮"。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因此,要说双溪峇甲补选是国盟自去年六州选举后举行的六场国、州议席的补选里成绩最斐然的战役,也并不为过,而且,这场补选无疑进一步激励了士气原已开始走低的伊党与土团党员,让他们在筹备吉兰丹能吉里州席补选时斗志会更加昂扬。
这场补选结果带给希盟与国阵的讯息
看在国盟眼里,这场补选是绿色浪潮尚未消退的证据。不过,这对组成团结政府的希盟与国阵而言,他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来的讯息就稍微复杂了一些。
比如,对巫统来说,非马来选民虽然在这场补选里投票率偏低,但马来选民的投票率却得以维持在70%左右一般水平,在这种投票结构的前提下,国盟所取得的多数票比去年州选多一倍,就充分意味着那些之前所流失的马来选票并没有回流,而这也就代表国阵,特别是巫统,依旧无法获得马来选民的支持。
巫统力助希盟, 战绩让扎希无地自容
毕竟,在这场补选里巫统火力全开地为希盟助选,所以马来投票区里差强人意的战绩,也同时让巫统主席阿末扎希感到无地自容。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州选里,已有不少巫统党员因为不满巫统在联邦与行动党共组团结政府而将票投给伊党,这股不满情绪在事隔一年后的双溪峇甲补选显然没有转变,再加上阿末扎希在选前表明了该党会在下届大选持续与希盟合作,所以这个成绩可以被解读成这里的巫统基层依然对希盟加国阵的合作模式心怀抗拒。
也可能引发党内要求检讨与希盟合作
另外,这场补选的成绩也可能引发党内要求检讨下届大选与希盟合作的声浪,甚至可能影响巫统在接着下来对安华政策的支持,以免影响巫统在即将来临的能吉里补选的胜算。
这场战绩, 对希盟产生两个层次冲击
至于双溪峇甲对希盟而言,又是怎样的呢?这里我们可以分开两个层次来讨论。其一,是政策层次,即是广大选民对政府近期的各种施政所表达的不满,而这股不满情绪的宣泄管道,在马来选民和非马来选民的群体里是有很大不同的。
马来选民的不满,是透过投票来展现的;非马来选民的不满,则是用不投票的方式来展现。因此,你可以看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就是马来选民的投票率维持在之前州选时的水平,但其中有将近80%的选票主要倒向在野党;至于非马来选民,比如华印裔选民,他们的投票率分别为47%和58%,这批有出门投票的选民主要支持执政党。当然,要探究民间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其因素其实也非常直观。
这可以归咎于政府近期的各种改革措施,比如柴油津贴重组、电子发票系统、机场控股(MAHB)股权重组等。这些政策虽然会将大马逐步导入正轨,但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太大,也会逐步改变现状,这令整个环境充斥着群众的不满与焦虑。
然后,第二是党政层次,即希盟与国阵的合作模式,让他们各自的支持者感到不太满意,比如希盟与巫统的部长在一些政策上的步伐不一致,从机场控股私有化一事,就可以看到两大阵营的反应完全不同调。
马华和巫统内部都跟行动党形同水火
而且,马华与行动党也在补选期间(和之后)就华裔优秀生无法进入大学预科班一事持续展开政治角力,虽然马华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团结政府内的反对党,但本着与巫统同一阵线的原则才对团结政府提供支持,平时亦经常与行动党互相叫嚣,所以对于马华与行动党这种奇特的“互动”众人已见怪不怪。
然而,马华在选前毕竟已答应为希盟助选,行动党也表明欢迎对方加入助选,但两党在合作的前提下还互相叫嚣,这种情况看在马来中间选民眼里是很别扭的。
然后,两党的支持者与基层也因为他们“奇特”的关系,在选票上自然无法化整为零。一边吸引不到马来社群的中间选民,一边支持者又无法融合在一块,试问这怎能攻下双溪峇甲?怎能吸引到华印裔选民出门投票?
马华与行动党形同水火,并且永远不能相容,所以这两党将会是希国联军永远无法根除的刺。
这两个层次意味着双溪峇甲补选的成绩,是一股结合自民怨与基层矛盾的复杂情绪的展现,而巫统内部同样充斥着这股情绪。
这场补选掀起的是"怨潮"而非"绿潮"
换句话说,这场补选所掀起的其实是一场“怨潮”,而非国盟所认为的“绿潮”,因为在这场补选中国盟其实也没有像早前的补选般主打种族与宗教议题,至于马来选民为何被国盟吸引,以及非马来选民何以不投票,说穿了主要是宣泄自己对联邦与槟州政府的不满。
尽管这场补选对联邦与州政权不会产生任何冲击,但它依旧为团结政府留下了检视民怨与基层矛盾的窗口,若以安华为首的政府不去正视,那么这股民怨可能一直延续到接下来的补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