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就职演说姿态强硬
"两国论"与"阵营对抗"色彩强烈
本文是《香港01》2024-05-20
14:00刊出,由杭子牙撰写的时政评论。原标题:赖清德就职演说姿态强硬,“两国论”与“阵营对抗”色彩强烈。全文和插图如下(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5月20日台湾政权交接,蔡英文卸任,赖清德宣誓上任成为台湾新一任总统并发表就职演说。在人们最关注的两岸部分,相较于蔡英文2016年的就职演说,赖清德的姿态明显更为强硬,对抗意识更强,“两国论”色彩特别明显。
赖清德联美对抗中国的立场更明显
赖清德在演说中直言,“俄乌战争和以哈战争,持续冲击全世界,中国的军事行动以及灰色胁迫,也被视为全球和平稳定最大的战略挑战。”他表示“台湾位居‘第一岛链’的战略位置,牵动著世界地缘政治的发展......在2024年的今天,台湾的角色更加重要。”
▲ 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发表就职演说。(中央社LIVE影音截图)
赖清德在演说中提到,上个月美国刚完成通过的《印太安全补充拨款法案》立法,认为此举“将提供印太区域额外安全援助,支援台海的和平稳定”。
赖清德还表示,“由于两岸的未来,对世界的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承接民主化台湾的我们,将是和平的舵手,新政府将秉持‘四个坚持’,不卑不亢,维持现状”。“他还要求中国大陆停止对台湾文攻武吓,一起和台湾承担全球的责任,致力于维持台海及区域的和平稳定,确保全球免于战争的恐惧。”
尽管赖清德在演说中表示愿意“先从重启双边对等的观光旅游,以及学位生赴台就学开始,一起追求和平共荣”,但他同时也表示“希望中国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拿出诚意,和台湾民选合法的政府,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以对话取代对抗,交流取代围堵,进行合作。”
赖清德在演讲中还表示“在中国尚未放弃武力犯台之下,台湾民众应该瞭解:即使全盘接受中国的主张,放弃主权,中国併吞台湾的企图并不会消失。面对来自中国的各种威胁渗透,我们必须展现守护国家的决心,提升全民保家卫国的意识,健全国安法制,并且积极落实’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强化国防力量,建构经济安全,展现稳定而有原则的两岸关系领导能力,以及推动价值外交,跟全球民主国家肩并肩,形成和平共同体,来发挥威慑力量,避免战争发生,靠实力达到和平的目标!”
▲
台湾新任总统赖清德5月20日就任,台湾总统府17日为蔡英文、台府正副秘书长林佳龙与黄重谚举行欢送会。(台湾总统府提供)
另外在演说的其它部分,也在威权与民主的框架下布列中国大陆与台湾,将台湾置于世界民主阵营,与中国大陆的对抗性叙述也特别明显。
蔡英文2016年的演词要缓和很多
与之相对比,蔡英文2016年的演讲则明显要缓和很多,当时的表述是要“妥善处理两岸关系”。
蔡英文在当时表示两岸关系是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这个建构的进程,台湾会做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通过致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以及“促成内部和解,强化民主机制,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
蔡英文当时表示,对话和沟通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关键。台湾要成为一个“和平的积极沟通者”和相关的各方,建立常态、紧密的沟通机制,随时交换意见,防止误判,建立互信,有效解决争议。并且表示将谨守和平原则、利益共用原则,来处理相关的争议。
▲
2024年5月20日,新任台湾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上午9时举行,图为蔡英文与赖清德现身台府前向观礼者致意。(中央社LIVE影音截图)
蔡的演词还提"九二共识"相关内容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蔡英文的演讲当时用了整整两段文字来讲述如何与“九二共识”的相关内容,其原文如下:“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我们也将努力维持现有的机制。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为更清楚表述,蔡英文还进一步说“我所讲的既有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
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类似表述在赖清德的就职演说中毫无体现。
赖清德追求"台独"比"前任们"更冒险
对比之下,很明显,蔡英文展现的是一种愿意沟通的姿态,中国大陆因此在当时给与了“未完成的答卷”的回应。而赖清德展现的则是一种强硬的对抗性姿态,两岸互不隶属的“两国论”的色彩特别强烈,符合其一贯给自己定义的“台独工作者”定位,而且在追求台独上明显比李登辉、陈水扁和蔡英文更“务实”,也更具冒险精神。■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