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丁贤《星洲网》专栏评论:
独中0.5%同比拨款,
残忍的门面工夫
点击箭头聆听内容: |
❝华社的意愿是,小恩小惠的拨款,只足以为政府作粉饰,虚报功绩,但对独中没有真正的实质帮助。既然巫统都说和玛拉及伊斯兰学校比较,这1575万堪称残忍,那么,政府手下留情,从明年起,从拨款1亿令吉开始吧!
团结政府做得到吗?❞
本文是郑丁贤2023年9月28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独中0.5%同比拨款,残忍的门面工夫。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不是来自马华,更不是出自火箭;政府对华文独中的“残忍”,倒是出乎意料的从巫统口中说出。
团结政府对独立中学的"残忍拨款"
巫统总秘书阿斯拉夫说的残忍,反映在对独立中学的拨款。
国内63所独中,年度只获得1575万令吉的联邦拨款,用平均值计算,每间独中获得区区25万令吉。
相对的,只招收土著学生的玛拉(MARA)源流学校,包括它赞助海外留学生费用,年度拨款是21亿令吉;而伊斯兰教育源流学校,年度拨款是11亿令吉。
1575万令吉比较32亿令吉,还不到0.5%;在年度教育拨款552亿令吉中,更是一个小数点之后遥远的零头。
当然,土著至上主义者会争论说,玛拉和伊斯兰学校受到官方承认,而独中是私立学校,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不论独中、玛拉或伊斯兰学校,都是国民学校以外的特殊系统。玛拉和伊斯兰学校是为土著和穆斯林族群而设,不在全民教育的范畴之内;而独中虽然不是政府系统的学校,却获得多数华裔公民的认同和支持。
政府每年花巨款在玛拉和宗教学校
以玛拉为例,它只招收土著学生(除了玛拉预科开放10%非土著名额),是新经济政策之下,50年不变的保护主义产物。
玛拉预科遍布全国,为培养未来土著精英而设,提供免费食宿外加生活费之外,也铺好锦绣前程的红地毯;而玛拉大学在全国设立14所分校,软体和硬体设施,足以媲美国内其它大学;获得玛拉奖学金赴海外深造的留学生,平均每人获资助100万令吉。
而伊斯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部分是政府设立,其它则是获得政府资助;它们的课程以宗教为主,政府投入年度超过11亿令吉资金,成为国家推动伊斯兰化的强大助力。
独中应该也分享政府的财政资源
独中固然不属于国民学校,然而,它却也是部分国民的选择。虽然95%以上是华裔学生,但是,不同于玛拉及伊斯兰学校的是,独中并没有排斥或拒收其它种族的学生,换句话说,独中的包容性还大于玛拉和伊斯兰学校。
选择独中的学生和家长,也并非只是对华文作为媒介语情有独锺,而更多的考量是受到独中教学素质、校风纪律,以及弹性教学等因素所吸引;这些元素,比玛拉和伊斯兰学校具备更多的普世价值。
独中获得华裔普遍的认同和支持,有人称独中是“华人公立学校”。华裔公民作为纳税人,有充分理由要求部分税金用于独中拨款。换句话说,独中是国家人民的资产,应该分享政府的财政资源。
1千多万令吉拨款用以装饰门面?
区区的1千多万令吉拨款,不叫分享教育资源,而是小恩小惠,用以装饰门面。在纳吉担任首相时期给予独中这笔拨款,用意是争取华裔支持,只是没有得到华人领情;慕尤丁和依斯迈年代保留这笔拨款,依然没有成效。
来到以希盟为骨干的团结政府,过去对华教和独中作出各种美丽的承诺,也得到95%华裔选票支持,而独中拨款依然是这个数目,则连装饰门面都谈不上了。
独中开支庞大,全国63所独中,一年不敷数亿令吉,单靠学费和华社捐献,捉襟见肘,要增添设备和提升设施,更是奢想。
从明年起,从拨款1亿令吉开始吧!
2024年财政预算案即将来到,团结政府对独中会给予多少拨款?
华社的意愿是,小恩小惠的拨款,只足以为政府作粉饰,虚报功绩,但对独中没有真正的实质帮助。既然巫统都说和玛拉及伊斯兰学校比较,这1575万堪称残忍,那么,政府手下留情,从明年起,从拨款1亿令吉开始吧!
团结政府做得到吗?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