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丁贤<星洲网>专栏评论:
火箭的"华沙"和"英沙"之争
刘天球和潘俭伟的骂战,揭开了行动党“华沙”和“英沙”的长期心结,也是行动党党选的前哨战。
撇开两人在雪州行动党的恩怨(其实只有结怨和敌对),两人代表的是行动党内的两种思维和斗争路线。
行动党内的"华沙派"与"英沙派"
所谓的“华沙派”,字义上是“华人沙文主义派”,这是敌对者为他们冠上的标签。“沙文主义”在政治学上指的是极端的,狭隘的意识形态;行动党的“华沙派”通常是受华文教育,比较关注华教和华人权益的一群。
当然,“华沙派”本身认为他们并不是极端和偏激的。相反的,他们自认捍卫华教是捍卫母语权利;争取华人权益,就是争取各族权利平等。
相对的,“英沙派”泛指党内英文教育背景,他们未必通晓中文,也刻意淡化本身的华人色彩。所谓的“英沙”,可以是“英文沙文主义”,也可以是“精英沙文主义”,意指这群领袖高高在上,和草根脱节。
行动党靠"华沙派"的斗争发展起来
行动党的壮大,很大程度是依靠“华沙派”的斗争,60、70年代的陈庆佳、陈国杰是代表人物。他们扛起捍卫华文教育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旗帜,双陈在内安法下被扣留,坐牢期间中选国会议员,可见他们的斗争路线获得草根华人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比较而言,“英沙派”和华人群众有语文和文化的隔阂,也缺乏情感的连系,而行动党的权力中枢始终掌握在他们手中,领导火箭的路线。这些领袖以林吉祥、林冠英为佼佼者;之后更引进了潘俭伟、刘镇东、杨巧双等。
行动党成为执政党后明显改变路线
2018年希盟执政,“英沙派”的成员一一出任部长和副部长职,以致有“华沙做工”和“英沙做官”的声音。而行动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明显改变路线,刻意的淡化它的华人色彩,以取得马来社会的青睬。
个中,林冠英出任财政部长时,强调他不是代表华人;尔后发生了爪夷文风波,英沙派多人为爪夷文护航;马来人尊严大会,行动党集体消音……,直到希盟垮台,多位英沙派还为马哈迪辩护。
不到两年时间,火箭形象直坠,基层和支持者失望,行动党声势大不如前。
希盟垮台后, 行动党出现两派之争
华沙派认为,这就是行动党“去华人化”的后果。领袖们为了讨好主流马来社群,放弃了党的斗争原则,也背弃了华人社会。
不过,英沙派坚持这是行动党的多元种族路线,也是它的转型计划。
而行动党内部在这个时刻爆发华沙和英沙之争,明显和党选到来有关。
更深一层,这是行动党内部的内层矛盾使然。
几十年来,行动党是靠华人支持而生存;它能够胜选的议席,几乎都是华人为主的选区。而行动党能够取得华人支持,绝对是它深谙操作华人课题,从华教到华人政治和经济权益,切中华人的需要。
华沙和英沙之争也是行动党的困局
但是,现实中的政治结构,华人票永远满足不了行动党扩大影响范围,它的华人色彩,一边壮大了它,另一边却让马来选民怀疑和排斥,以至阻碍了它的发展。
它要讨好马来选民,但不得要领;马来社会对火箭激进的政治操作手法,难以磨灭。
而行动党想要“去华人化”的姿态,却让华人感觉遭到背弃,特别是面对各种政策不公,过去寄望火箭能够纠正,但是,两年下来,只有更大的挫折。
华沙和英沙之争,是党派和路线的角力,也是行动党的困局。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