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武汉日记》
会是中国版《日瓦戈医生》吗?
作者/来源:郑庆军/<多维新闻>
作者:郑庆军
(上图和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中国社交网络上关于方方以及《方方日记》的争论,撕裂了中国的舆论场。这些讨论很多,笔者之前也谈过,按下不表。
对于《方方日记》,很多人愿意拿《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作比较。
同一家出版社,是巧合,还是阴谋?
《方方日记》的美国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名著《日瓦戈医生》英文版的出版方。这究竟是巧合,还是阴谋。笔者不敢妄加猜测。
在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大幅度介入过图书出版和发行,以此进行反对苏联的国际宣传,并干涉苏联内部稳定。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大热,背后就有CIA的身影。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自1948年开始动笔,历时8年完成,最初他投稿给苏联的《新世界》杂志,但编辑们认定小说的核心精神是“仇恨社会主义”,拒绝发表。1956年,他把手稿寄给意大利出版商,当年11月份用意大利语出版。
中情局直接参与<日瓦戈医生>刊行
2014年CIA解秘了一部分冷战早期的文件,由此华盛顿邮报报道了CIA出版《日瓦戈医生》的过程。1958年初CIA获得了《日瓦戈医生》手稿,在意识到这本书的宣传价值后,CIA直接参与了此书的出版发行,在荷兰和美国印刷了大批该书的俄文版本,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运进苏联。
与此同时西方各国也将这本书用作了反对苏联的文化武器,大幅推动销售和阅读。在这些宣传手段之下,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帕斯捷尔纳克。
西方世界的“日瓦戈热”却使作家的处境更为不妙,苏联作协掀起了对“日瓦戈”的批判,帕斯捷尔纳克为此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证明自己对苏联的忠诚。
1982年,苏联为作者平反昭雪,1988年《日瓦戈医生》俄文本在苏联正式出版。
<日记>会起《日瓦戈医生》影响吗?
那么,《方方日记》会是中国版的《日瓦戈医生》吗?
首先,从文学性的角度看,两者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反映恢弘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和挣扎的文学巨著;《方方日记》只是记录了武汉封城期间,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小说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这里笔者不是要贬低方方,而是因为两部作品的特质,注定了它们没有可比性。
《日瓦戈医生》讲述的苦难分三块:
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集体主义对错误的掩盖,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渺小。
- 网上有人说,你成天就会记录这些琐细,为什么不记录解放军进城,不记录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不记录火神山雷神山的伟大成就,不记录英勇无畏前来援助的人们等等。其实,这话要我怎么说呢?说记录也是各有分工,他们听不听?吃菜也分大菜和小菜,不是吗?全国那么多官方媒体,那么多网络自媒体,他们每天都在记录人们要求的这些。宏观视角、疫情走向,英雄气概、青春热血等等,这样的文章业已多如牛毛。
- 而我是一个个体写作者,我只有小的视角。我能关注到能体会到的,只有身边一些碎事,以及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我只能作一点琐事记录,写一点即时感想,为自己留下一份存活过程的纪念。
——《方方日记》
其次,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
虽然,《方方日记》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争议,但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方方日记》的刊发并没有受到限制,这是中国社会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现实反映。
当年,《日瓦戈医生》的出版,苏联掀起了官方层面的政治批判,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也遭到政治打压,苏联作协甚至要求当局将他驱逐出境。
反观《方方日记》,无论是国内网络上的刊行,还是外文版的翻译出版和预售,以及在中国网络上掀起的争论,中国官方层面并未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中国官方的“沉默”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美国中情局一位高级职员曾经评价:“这本书(《日瓦戈医生》)本身对苏联的事业不具有任何颠覆性,但对书和作者的批判和迫害,反而成了扇在自己脸上的一击响亮的耳光”。
同样,《方方日记》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方方日记》是给“敌对势力”递上的刀子的话。那么,就不要再给敌人递上一把“40米长的大砍刀”了。
正如笔者前文所言:真正伟大的时代,无疑应该是能够包容各类批评声音的时代。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何方给方方和《方方日记》,以及更多不同声音多一点空间。否则,很容易将他们推向真正的对立面。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方方日记》都成不了中国版《日瓦戈医生》,也不会成为中国版的《日瓦戈医生》。
无需过度担忧,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不需要过度担忧,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4月15日,中国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官方就披露了多起政危害国家安全案例,其中一例就是一位退休干部主动勾结敌对分子:欲袭击派出所、弹药库,妄图颠覆政权。
而文化阵地的争夺,也从未结束。
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方方武汉日记的介绍,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
-
“每日,她都为恐惧、绝望、愤怒、希望的普通中国人代言,反思强制隔离造成的心理影响。”
- “在一个政府利用科技密切监控公民,紧密控制媒体的国家,写作者大多会自我审核。而在这一生死攸关的严峻情势下,方方勇敢地站出来,声讨社会不公、腐败、滥用权力和导致这场疫病的系统性政治问题。因为声音已经接近“异见者”,她付出了代价:政府暂时关闭过她的博客,删除了她发表的许多文章。”
- “融合了恐惧和反乌托邦,深刻记载了生活,《武汉日记》是一个记录我们时代的出色作品,也为权威主义国家之下的隔离拘禁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
这才是需要真正警惕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