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沙尔玛在人民之友第14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各位主讲的运动领导人,朋友们,同胞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样一个热烈而且极富意义的盛会。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人民之友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使我能来出席人民之友成立十四周年论坛和午宴。让我们对人民之友十四周年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敬意!
虽身为新加坡人,我们也一直关注着马来西亚人民的状况和国家的发展。我由衷地钦佩人民之友的年轻人,他们是一群富有理想并敢于实践的活跃分子。我由衷地钦佩兴权会的同胞们以及各组织的朋友们为民族平等和建立公正社会所付出的艰巨努力。有志的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马两地光明未来的希望。
当朋友把严居汉先生用华文撰写的发表在《人民之友》部落格的关于马来西亚印族人民生活及斗争的文章发给我时,我就被其真挚的感情所感动。因为据我浅薄的认知,至今为止,没有哪个非印族人士或组织对印族劳动阶级及大众面对的艰难困苦有这么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这真的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当朋友问我是否愿意把兴权会网站(http://www.hindraf.co)转贴的这篇论文的第五部分“马来西亚兴权会运动的崛起”翻译成泰米尔文时,我就答应了。
四十多年前我曾经从事过华文—泰米尔文的翻译工作,但现在已有二十多年没有再做这个工作了。这几十年来,泰米尔文作为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语文也与时具进,有了新发展和改革,而我则严重脱节。除了生活以外,工作中很少与泰米尔文打交道。尽管当时积累了大量的华文—泰米尔文翻译词汇,但也都丢失了。现在要进行严居汉这篇大作的翻译,困难时可以想象的。我只能凭记忆来组织翻译,就算有泰米尔文—英文字典,要找出恰当的词汇也不容易。谷歌翻译的确神奇,把要翻译的词或句子输入进去,译文就出来了。但可惜不能直接使用,而且翻译得特别古怪,根本不能用。能供作参考,算是很不错了。
我只能断断续续慢慢地翻译,加上没能集中精神和时间,结果用了好几个月才初步完成翻译(当我阅读了华文版的第六部分即“结语”,我觉得,也很重要,也一并翻译了)。在此,我向严居汉先生及朋友们致歉。我深知因为脱离语文工作太久,译文行文肯定有错漏,更没有把握印族同胞是否能看得明白。感谢泰米尔文老师MOHAN 和 SANTA 把我手写的翻译稿全部用泰米尔文电脑软件输入成电子版,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我希望他们和其他学者按照当前的泰米尔文的最新发展和惯用词语,把译文修改得更加流畅,更容易看懂,并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水平。
马来西亚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本应是各族人民享受幸福生活的天堂。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我们是马来亚人,新加坡人。我太太来自芙蓉,我也算半个马来西亚人。长堤两岸发生的一切都与各族人民息息相关。这时,我想起中国唐诗的一个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祝愿人民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进一步发展,为人民的进步事业,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做出更大的贡献!祝所有的朋友们身体健康!
谢谢。
Ravi Sarma
拉维沙尔玛简述其父亲和母亲的经历
[编者按语] 拉维沙尔玛(Ravi Sarma)之所以接受人民之友的邀约而把严居汉以华文撰写的《兴权会运动是马来西亚印裔族群在现阶段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一文的最后两个部分翻译为丹米尔文的热情,以及他在人民之友第14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所表露的他对为民主人权而奋斗的年轻一辈的关爱,是跟他本人及其父母亲一生献身于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的经历相关的。
现年61岁的拉维沙尔玛是一名在上世纪中叶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为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反殖民主斗争奋斗不懈的革命家庭的民主人士。拉维的父亲,曾是马来亚民主同盟、星洲人民抗英同盟以及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的领导人。拉维本身也从小跟随父母长期旅居中国,在中国接受(华文)教育,因此,他的华文根底比新马许多华人更为深厚,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他也为推动新马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付出了许多青春岁月。他育有一女现年18岁,一男现年12岁,现居新加坡,经常往来于新中两国经商——请参阅《马来西亚兴权会运动的崛起与走向》一文的“译者简介”,以了解他的更多情况。
为了让年轻一辈的民主人权工作者对拉维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他的父亲PV沙尔玛(P V Sarma,左图)和母亲莎拉达沙玛(Sarada Sarma)的生活经历,有进一步的了解,《人民之友》日前委派在新加坡执业中医师仍然热衷于推动新马两国民主人权运动的庄明湖(Chng Min Oh@Zhuang Ming Hu),走访了拉维,并向拉维取得一些关于他的父亲和母亲的个人经历的资料以及几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
以下是拉维沙尔玛对其父亲和母亲的生活经历的简述:
父亲名P V沙尔玛(P V Sarma), 1916年出生,一岁多时被其父母(也就是拉维的祖父母)带到新加坡。他在新加坡成长并受教育,后就读莱福士书院(Raffles College),1939年毕业后,在马来亚霹雳州吉撵县(Kirian) 英校担任英文教师。我的祖父在新加坡加东开办私人学校教授小学到中学课程,至6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收回私人学校,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1946年10月P V沙尔玛与好友约翰•伊博(John Eber) 等创建新加坡教师工会,及马来亚联合邦教师工会,担任第一任秘书长,后改任主席。
他也参与创建新加坡战后第一个政党马来亚民主同盟,担任中央执委。新加坡教师工会也是泛马联合行动委员会成员。紧急状态颁布后,他转入地下,加入星洲人民抗英同盟,直到195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英国殖民主义在监狱野蛮地对待他,甚至毒打造成内伤。在St. John岛单独监禁两年后,因拒绝与英殖民当局合作,他被驱逐到印度。 到印度后,他积极参加印中友协的活动,推进印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并出版发行英文刊物 “Malayan Bumi” 声援马来亚的抗英民族解放斗争。
应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邀请,1959年带领全家辗转到达中国北京,先后在北京广播学院和新华社担任英文讲师和编辑,直至1966年。从1965年到1969年他担任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驻北京办事处主任。之后转到中国南方工作,直到1991年回到新加坡。1994年3月9日在新加坡逝世。他为新加坡留下的遗产就是新加坡教师工会 (Singapore Teachers Union,简称STU),他为教师工会和争取教师及职工的权益做出的贡献已经被公认。
母亲名莎拉达沙尔玛(Sarada Sarma),1927年出生于印度喀拉拉邦农村教师家庭,在印度毕业于著名的 Annamalai 大学,1953年与父亲结婚。到达中国北京后,参加创办北京广播学院泰米尔文系(淡米尔文),成为中国泰米尔文学科的创始人。她培养了很多中国的泰米尔文人才,为1964年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泰米尔语节目开播打下基础,直到今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泰米尔文广播仍在继续着。她的中国学生中有人成为泰米尔文教授级的专家,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父母都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及中国朋友们的尊重、照顾和关心。母亲而今健在,虽已88岁高龄,仍然关心着本地和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状况,尤其是印度族群的状况。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