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德《星洲网》专栏评论:
被 "残忍" 对待的何止独中
点击箭头聆听内容: |
❝今天的教会学校已经失去旧时的光芒。最近有教会学校工作者指出,教会学校甚至已经处在“濒危”的状态。
..........................
教会学校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产,政府必须提供与其他教育机构,尤其是伊斯兰宗教教育体系同样的待遇。❞
本文是时评人张立德2023年10月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被“残忍”对待的何止独中。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巫统总秘书阿斯拉夫上星期针对教育拨款一事,指巫统党员质疑政府拨款1575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但他们却无视政府给予马来教育领域32亿令吉的拨款。他说,如此的拨款对比,对独中是一件残忍的事。
教会学校也一样受到"残忍"对待
政府何止对独中“残忍”,数额比独中来得多,部分历史比独中悠久的(前)教会学校,也一样没有获得平等的对待。
独中作为“私立中学”,经费上靠学费,另有热心华教的华社资助,近年来才获得联邦和州政府数额不一的拨款;由于办学上相对独立,得以自行聘雇教职员、招揽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掌校,以致办学精神、特色和校园文化得以传承,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教育。
反观,教会学校自1970年代接受改制以后,在国家教育趋向单元化下,就不断的走下坡。教会学校接受改制成为半津贴学校,经常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教会团体和学校董事会逐渐失去学校管理权,虽然仍有权遴选校长,惟办学特色已不复存在,当年备受注重的英语教学媒介语已经变成马来文教学,大部分的教会学校与一般国中和国小已经无异。
教会学校甚至已处在“濒危”状态
教会学校和独中都是我国多元教育系统的重要成员;从殖民时期到建国后,在这片土地春风化雨,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培育英才。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基督教会所兴办的教会学校,曾经是推动我国教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培育了许多领域的杰出领导,当中包括首相,在我国多元社会中,扮演凝聚各族群的粘合剂。
然而,今天的教会学校已经失去旧时的光芒。最近有教会学校工作者指出,教会学校甚至已经处在“濒危”的状态。
根据董总的资料整理,目前全国有432所教会学校,即西马205所、纳闽3所、沙巴97所、砂拉越127所,创办年份介于1848年至1969年。教会学校就和一般的半津学校一样,每年必须申请经费,但往往是杯水车薪,教育部并没有关注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未设立特定的单位照顾这些珍贵的国家教育资源。
教会学校普遍丧失原来精神和文化
当年的教会学校自己聘雇教师,确保有最优秀的师资提供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本身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得以维持。那些年有很多的基督教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当老师更是为信仰和教会作奉献的一种使命。
优秀和年轻的老师们以信仰及教育为志,在学术、课外活动、道德价值观的灌输等投入100%的热忱,无不受到家长们的赞赏,成为教育的首选。但如今,有志于教书育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包括基督教青年。再说教职员已是教育部委派,教会组织和修会不再能聘请符合本身规范,并且能够贯彻办校理念和教育使命的校长与教师,使到教会学校普遍丧失了基督教精神和文化。
教会学校校园土地权与引发的争议
教会学校的校园土地权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教会学校的土地权仍属于教会和修会,近年有一些修会和教会组织选择收回土地,关闭由教育部管理的学校,自行创办全新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
但是,有另一部分的教会学校土地是向政府租赁,就像吉隆坡的咖啡山修道院女中,2021年联邦直辖区土地及矿务局不批准延长租用校地,拟将该校转为政府全津贴学校,引发争议。后来,首相办公室同意延长校地租赁期60年。
基于面临和咖啡山修道院女中一样处境的学校为数不少,教会组织和修会认为教育部和学校之间,必须就伙伴关系对未来进行公开讨论,并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监督教会学校的发展。
此外,不少校园建筑是属于百年遗产,例如吉隆坡圣约翰书院就获国家遗产登记局公报为受保护的古迹,校方视之为荣誉,但是古迹的维护却是另一层挑战,而且政府的特别拨款也同样常常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以上所述,是属于当年改制的英文中小学,教会学校中其实有相当数目是属于双重身份的华小和国民型中学。这些教会创办的华小没有改制,其主要教学媒介语依然是华语;而国民型中学教学媒介语已经改为马来文,但还是保留了华文中学的特色。
政府必须提供与伊教学校同样待遇
根据董总的数据,全国有39所教会华小和1所前教会华小(吉隆坡乐圣华小),以及15所教会国民型中学,仍在良好运作,而且是继续成长,例如雪州八打灵再也公教中学和槟城恒毅中学等,仍然是家长视为孩子教育的首选。
教会学校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产,政府必须提供与其他教育机构,尤其是伊斯兰宗教教育体系同样的待遇。教会组织、修会和教会学校教育工作者无不希望政府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量,制定制度化拨款机制,让各大类型的学校可以并肩为国家教育做出贡献。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