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美《星洲网》评论:
华人难以融入大马社会,
马哈迪才是"罪魁祸首"!
❝真正造成大马华人始终警觉自己是华人、说华语、不愿意放弃华人文化的根本原因,始作佣者就是马哈迪。❞
本文是孙天美2021年12月14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评论文章,原标题:是馬哈迪造成華人“難以融入大馬社會”。
作者在本文中驳斥了马哈迪旨在继续误导马来族群并挑逗种族对立情绪的“华人不接受马来人‘同化’,就难以融入大马社会”的粗暴言论。
全文如下(上图和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前首相马哈迪在新书《抓住希望:为马来西亚继续奋斗》的推介礼上,谈及华人的族群身分认同,并以华人用筷子吃饭和马来人以手抓饭为例做为对照,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段话之引人争议,是因为马哈迪提了两个概念,一为融入社会,另一为同化。他这句话的前提採取的是马来人以族裔文化定义的“马来人的大马”国族思维,而非华人以国籍定义的“大马人的大马”国族论。
马哈迪认为"华人难以被马来人同化"
马哈迪和华人对国族定义的相异,造成许多华人很委屈,觉得自己明明在大马土生土长,奉公守法、响应政府推动的政策,并且在国家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何只是因为用筷子吃饭、说华语就被马哈迪视为没有融入大马社会?反之,对马哈迪而言,华人一日没有同化为马来人,就不是真正的大马人,也就是没有融入大马社会。
也就是因为马哈迪和华人群体思考的出发点不一致,也就造成双方的对话难以形成交集。此文试图回应马哈迪关于华人难以被同化的问题,但并不表示我赞同或认同马哈迪所说的华人必须被马来人同化的说法。
真正造成大马华人始终警觉自己是华人、说华语、不愿意放弃华人文化的根本原因,始作佣者就是马哈迪。
我们时刻被国家提醒着"我们是华人"
让我们一起回想,身为大马华人,当我们在国外念书、开会或旅游时被询及是哪一国人,我们都会回答“大马人”,而非“大马华人”,因为我们面对外国人时,我们并不会轻易就被唤起或意识到自己是“华人”。但一回到大马却完全相反,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这个国家提醒着我们是华人。
比方说,隔壁Halim的STPM成绩明明比我孩子差,为甚么他被政府大学录取,我的孩子却名落孙山?因为我的孩子不是马来人/土著;为甚么我的公司明明具备上市的条件却无法上市?因为我的持股人都是华人和印度人,没有符合马来人/土著持股30%的要求;为甚么我明明看上一套房子,我也有足够的钱却买不到?因为那是土著保留单位
/ 土著固打单位,而我不是土著。
华人一直被当权者排斥在国家体制外
当一国宪法以二分法的方式,一刀切的把人民分为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强调马来人的特权地位时,国家再遵循宪法的制定,在政策上独厚马来人和土著时,国家已经带头把华人/非马来人/非土著排挤在主流的国家体制外,暗示这一群体和我族的马来人/土著并不是一家人。
须知,身分认同并不是以身俱来的先验知识,而是个人与外界互动后依据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产生的选择。当华人一再的被排挤在国家的各项马来人/土著政策之外时,我们就是一再的被国家间接提醒“你是华人,所以你不能获得国家的这些帮助”。于是我们回头审事自身,喔,是,我用筷子吃饭,我说华语,所以我是华人;由于我是华人,所以我必须更坚定我身为华人的因素,不能放弃华人文化,因为这就是我。
当马哈迪说东南亚许多国家如菲律宾和泰国华人,都能够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但大马华人都难以被同化时,他或许忘了一件事:菲律宾和泰国,并没有如大马政府般推行扶植人口佔多数的马来人/土著政策,却排挤包括华人在内的少数非马来人/非土著。已具当地国籍的华人,和多数族群享受著国家的保障和给予的同等福利,菲律宾和泰国华人,并没有如同我们一样的一再被政府提醒自己是华人的身分,所以无法和马来人/土著享有一样的国家福利,因此他们当然能够很多的融入当地社会。
马哈迪一手造就了"马来人独尊"思想
大马这种有系统性的独厚马来人/土著思想,最早也最为人知的,就是出现在马哈迪1970年的《马来人的困境》。翌年,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就推动在实行上相对照顾马来人/土著的新经济政策。敦拉萨制定新经济政策是否有受到《马来人的困境》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马哈迪从1981年至2003年担任大马22年首相期间,却尽其所能、无所不为、不遗馀力的执行马来人/土著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
数十年来马哈迪一味的怪责我们华人无法被同化,无法融入大马(马来人)社会,或许马哈迪更该怪责他自己,因为这都是他一手主导造成的。或许其他首相、政治人物甚至小拿破崙也有一定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哈迪的责任绝对比其他人人还来得更为重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