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的拉锯战如何收场?
瑞典最大的服装巨头之一H&M近日发表不当言论随即宣布抵制新疆棉花。此种行为已经被中国共产党青年团中央点名批评。中国共青团中央犀利地批评H&M:“一边造谣抵制新疆棉花,一边又想在中国赚钱,痴心妄想!”中国共青团中央连发几条微博,讽刺H&M不自量力,越级碰瓷中国新疆棉花。我们新疆棉花不吃这一套!
根据网络消息,上图右下角的图片标语开始出现时,其中的“YUEJIPENGCI”,在中国国内有人读半天拼音都不知道是啥意思,还以为是生僻的成语,即使读出了“越级碰瓷”,也不明其含义。中国共青团中央发出的这样中英混杂的文字宣传:新疆棉花不吃这一套 STOP YUEJIPENGCI XINJIANG COTTON 。究竟会有多少外国人看得懂?这样的做法让人莫明其妙!
本文是<多维新闻>舆论场3月26日刊出由萧予撰写的关于上述新疆棉花课题的新闻评述。原标题:新疆棉花的拉锯战如何收场?上图与说明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以下是<多维新闻>刊出的全文内容与原来插图——
新疆棉花被抵制上了热搜,随后抵制它的H&M上了热搜,再接着H&M被抵制上了热搜...
近几日,由新疆棉花引发的一系列舆论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展现了屠榜的实力,起因在于一份表达“对新疆存在强迫劳动以及歧视少数民族宗教”深切关注的声明出现在瑞典服装品牌H&M的官网中,该品牌称因此不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
港台明星发声支持新疆棉花↓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多维新闻专栏→ [舆论场|把脉舆论热点 于喧嚣中拨云见日]
至此,H&M按下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这份声明带来的风暴在中国共青团中央的一条微博之后正式启动,共青团炮轰“一边造谣抵制新疆棉花,一边又想在中国赚钱?痴心妄想!”。
社交媒体围绕新疆棉花轮番推送新的热搜,舆论声势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中国地区的明星代言人相继与H&M解约,连带被翻出也曾发过类似声明的美国品牌Nike以及德国品牌Adidas代言人也纷纷一纸声明与合作方进行切割。京东、拼多多、淘宝天猫等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内嵌的商城小程序迅速下架H&M,这一在中国市场有着不错占有率的快时尚服装品牌似乎一夜之间原地消失。
H&M线下店遭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中国民众街头抵制H&M。(微博@Roger哈哈哈)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中国在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面对外界抵制新疆棉花,中国官媒指出,新疆产的棉花,“中国自己都不够用”。(新华社)
中国网友制作的抵制H&M的大字报。(微博@地瓜熊老六)
遍布在中国各大城市各大商场的H&M,中国是其全球第四大市场,过去的2020财年,销售额达74亿人民币。无论是何种“战略目光”促使H&M做出自绝于中国市场的政治站队,中国消费者以愤怒作为回应,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该品牌在中国的命运终局。
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对于H&M而言,中国市场虽大,但国际市场更诱人。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利润连年走低,此前已经有多个服装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所以,借此机会,以中国为投名状讨好西方市场倒成了值得一试的冒险。《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也指出,“可能是因为它在中国的销售不那么好,所占市场份额低于其他几家跨国服装品牌,更加急于讨好西方市场。”
在新疆棉花的问题上,被牵扯进来的品牌还有很多。优衣库、ZARA、GAP、CK、匡威等国际知名品牌,被发现都曾出于同样的理由,宣布抵制新疆棉花。毫不夸张地说,随便走进一家商场,目光所及的日常消费品牌几乎都卷入了这场风波。
背后的关键在于一家叫做BCI(全名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的国际性会员组织机构。该机构2020年10月宣布终止与新疆有关的棉花产业合作。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中国媒体扒出,该机构总部位于瑞士,在美国和瑞士的资金支持后才逐渐发展壮大,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是BCI的重要金主之一。
以上提到的品牌都是该机构的成员,成员向BCI缴纳会费并遵循其提出的标准和价值观,BCI则为成员的资质做市场背书。简单说来,BCI与靠着输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壮大,并以反哺壮大这种价值作为可持续盈利的保证。而BCI的金主是谁,决定它的价值观的是谁,并不难看出。
对中国新疆地区的人权问题提出质疑,是西方媒体报端热衷的选题之一。拜登上台之后,相关话题的热度明显又增加了不少,这与拜登内阁成员在各个国际场合的宣传分不开,即便是上周刚结束的中美安克雷奇“2+2”高层战略对话的开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都抓住机会集中输出了一波,引发了一次不小的中美外交交锋。
中国镜头下的新疆风情↓
2020年6月25日,歌舞演员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端午节群众文体活动上表演。(新华社)
2017年7月22日,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的居民在“撒班节”上跳舞。(新华社)
在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的一处小院里,维吾尔族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左二)在家中和街坊邻居交流聊天。(新华社)
2019年10月6日,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演员为市民表演京剧《樊江关》。(新华社)
2019年6月28日,在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模特在展示融合了哈密传统刺绣的时装设计作品。(新华社)
2018年8月18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民间艺人在篝火晚会上用马头琴为游客演奏曲目。(新华社)
2019年4月1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人民广场,市民跳起舞蹈。(新华社)
长期浸润在西方媒体塑造的舆论环境中,深受影响的企业难免会据此调整自身的企业文化,若恰好这番调整迎合了某些社会议题的政治正确,还能使企业品牌获得格外增值,怎么想都是一桩不错的生意,至于要不要牺牲中国市场,也只是每个跨国企业战略部门利益权衡之下的结果,遥远的新疆人权问题事实如何,一点也不重要。
舆论与利益深度捆绑,西方制裁了他们想象中的新疆。
棉花种植、强迫劳动、宗教歧视、种族灭绝,这几个关键词叠加,不免让人联想到19世纪中叶的美国,棉花与黑奴结合,刺激了巨大生产潜力,这被视为美国繁荣的起点,由黑人与奴隶的血泪铺成。或者是巧合,又或者故意为之,西方世界的春秋笔法试图将这一历史意向移植到当下的中国,完美迎合西方媒体的主流叙事。美联社3月25日以《中国因新疆问题打击外国服装、鞋类品牌》为题进行报道,《纽约时报》则说,这些行动“突显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同时还要绕开政治和文化争议的压力,例如该国主权以及不光彩的人权记录。”
事实上,就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25日的记者会上说的,新疆超过40%的棉花田都已经进行机械化采摘,新疆北部地区更是超过90%以上的棉花都是机器采摘,强制劳动的说法实难站住脚。不仅如此,关于人权问题,中国已经通过多个渠道回应,纪录片、调查报告、发言人回应等等,但提出问题的西方媒体,从来没有使用过中方的答案。
很多证据都可以表明,这场关于新疆棉花的舆论战“一点都不突然”。有媒体梳理发现,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以及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分别在2019年10月和2020年3月出台了两份相关报告,重点对准使用包括棉花在内的新疆产品和劳动力的外国知名品牌的产业链。
其中,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还罗列了一个使用新疆产品与劳动力的83家外国和中国服装企业的列表,以便西方政府与媒体能对相关企业进行有针对性施压。
所以不难看出,这场冲突本身就是中美乃至中西方之间围绕新疆问题展开斗争的一个侧面,是一个“被精心选择的新战场”,因为棉花不仅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棉纺与服饰生产加工、进出口、终端消费等产业链,更是中国的最重要、承载就业最多的产业链之一。”
当下这场舆论拉锯战似乎还在扩大,宣布终止与相关品牌合约的中国代言人已经累计了一份长长的名单,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官方部门相继机构入局表态。不难预料,随着中美对抗加剧,类似的戏码在将来还会继续上演。正如布林肯日前在欧洲大有说服盟友选边站的意图那样,在背后推动新疆棉花舆论战的力量,希望通过政治与舆论“绑架这些西方公司的商业决策”,逼它们与中国市场“脱钩”,同时还能“加大中国政府新疆管治成本”,进而削弱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微信公众号“杭子牙”所说就非常值得中国方面思考:如何既表达中国人的愤怒情绪,把压力传导出去,同时又不上了西方想要通过“事件营销”恶化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推动中国与世界主流经济体系“脱钩”的套,绝不是一件光靠发泄情绪就能处理好的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