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专题报道:
林连玉公民权案
——未竟的平反运动
作者/来源:梁慧颖/<星洲日报>
上图左为<星洲日报>资料室照片所示:2012年,参与“平反林连玉运动”的社团组织代表到布城首相署请愿,及提呈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六万多张平反林连玉明信片。 |
上图右为林连玉基金顾问刘锡通接受<星洲日报>采访,发表谈话时摄。刘锡通表示,为林连玉平反不仅仅是为了帮他讨回公道,也是为了伸张他的政治理念。(<星洲日报>陈敬晖摄) |
2011年,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届满50年,华团在全国发起“平反林连玉运动”,要为林连玉讨回公道。那时候全国各地举办了许多讲座、交流会和签名运动,还把收集到的六万多张明信片提呈给首相署反映民意。可是事隔多年,林连玉在官方记载中依然是一个被褫夺公民权的人。
如今,年轻一辈对林连玉这个人物知之甚少,甚至极为陌生。但“平反林连玉运动”方兴未艾,到底今时今日我们为甚么还要纪念林连玉?
1961年,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之后他展开了长达3年的法律斗争,从马来亚联邦的高等法庭,到上诉庭再到英国枢密院,惟仍以败诉告终。
2011年华团发起了“平反林连玉运动”
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起因跟他领导华社反对华文中学改制有关。这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林连玉也已逝世三十多年,但本地华团要为他平反的声浪未曾停歇,2011年在他被褫夺公民权的50周年之际,华团在全国各地发起“平反林连玉运动”。
林连玉基金顾问刘锡通表示,事情发展到现在,所谓的平反主要不是为了林连玉个人公民权的平反,而是对于一种政治理念的平反。他直言:“林先生被褫夺公民权,这不是法律课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林连玉被华团誉为华社族魂,却也有人说他是种族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对于种族主义者这个标签,刘锡通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大家如果认真读过林连玉1956年应《马来前锋报》的邀请,以〈心理的建设〉为题撰写的开斋节献词,就不会指摘他是种族主义者。
〈心理的建设〉一文,写在我国独立之前。那时候本地很多华人心态上仍然以中国人身份自居,有的人甚至认为不应“入番”成为马来亚公民。但是林连玉在这篇献词除了主张各民族应共存共荣之外,也呼吁华人改变心态,以马来亚为永久家乡。
除此之外,刘锡通说,林连玉要是真的是种族主义者,就不会在马来亚独立之前与当时的联盟会谈,力促马来亚独立。回顾林连玉一生所推行的理念,他的眼里不是只有华人,所谓共存共荣应是建立于平等对待各族的基础上。
“《中庸》里有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林先生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循着这样的理念。”
关于"林连玉公民权案" 与
"平反林连玉运动"[问与答]
●谁是林连玉?
1951年,林连玉推动教总成立;1954年正式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8年。在任期间,他积极为马来亚华文教育以至华裔公民权益发声,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非巫裔应效忠马来亚、巫裔应抱着共存共荣的思想共同建设国家。1961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强迫华文中学改制,结果被褫夺公民权及吊销教师准证。退隐之后完成《回忆片片录》,继续关心时事直到1985年因病去世。
为纪念及发扬他的精神、贯彻他的理想,以教总为首的15个华人社团设立了林连玉基金。1987年,林连玉基金在各华团、文教机构和学校团体公祭林连玉时发表华教节宣言,宣布将林连玉的忌辰,即12月18日订为华教节。
●政府基于什么理由褫夺林连玉公民权?
1961年,政府援引宪法第二十五条文褫夺林连玉公民权,罪名有二:
1、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教育政策,有计划地策动对最高元首及联邦政府的不满。
2、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促成各民族间的敌意和仇视,可能造成骚乱。
●“平反林连玉运动”缘起?
2011年,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届满50年,全国13个主要华团发起组织“平反林连玉运动”工委会,在全国发动“平反林连玉运动”,要为林连玉讨回公道。
●“平反林连玉运动”目标为何?
要求政府收回褫夺公民权通知书上对林连玉先生的不实指控,并承认林先生是爱国者,平反其冤案。
若心都死了, 那是最大悲哀
"平反林连玉运动"不能停止
林连玉对华文教育的贡献,包括二战后主持尊孔复校工作、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会及教总成立。刘锡通中学就读尊孔,班上曾经由林连玉代课,那时候林连玉正热心投入华教运动,学校同学都很敬仰他。
刘锡通后来当上律师,渐渐开始参与华教运动,为一些华社团体提供法律咨询。那时林连玉已被褫夺公民权,很多事情变得力不从心,“但悲情不等于悲观”,刘锡通的印象中,当时林连玉仍然非常关心社会议题,信仰和理想未见萎靡。
虽然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刘锡通认为国家即使已经改朝换代,很多方面依旧停滞不前,因为这里头参杂了一些政客的权谋和算计。如今为林连玉平反,说到底其实是要唤起华社关于林连玉的主张和理念。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我们都心死,认为追求公平不再重要的话,那会是最大的悲哀。”刘锡通的这番话,点出“平反林连玉运动”不能停的理由。
勿忘林连玉公民权遭褫夺的历史
1960年,教育部发布《拉曼达立报告书》,表示从1961年起,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还有规定中学只有“全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和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两种。不接受改制的中学,从1962年起不再获得津贴,这意味着当时的华文中学有两个选择:接受政府津贴和条件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或不收政府分文成为独立中学(简称独中)。以林连玉为首的教总强烈呼吁华文中学不要申请改制,1961年林连玉即被指控歪曲政府教育政策,遭褫夺公民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