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奇《星洲网》专栏评论:
全世界为特朗普"算错账"埋单!
东盟国家如何自救?
❝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是基于一个严重失衡且过时的视角:它看不到全球经济的数字化,也忽略了美国通过服务贸易对全球征“隐形税”的现实。真正完整的贸易平衡应当是“货物
+ 服务”的综合账本,而在这个账本中,美国其实长期处于净赚状态。❞
本文是学者王赫奇(东盟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者及出版社社长)2025-04-10
07:30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特朗普算错账?让全世界埋单?东盟国家如何自救!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经《人民之友》编者略作调整)——
特朗普又一次“数学不好”登上了全球财经头条。这次,不是说他个人资产的“膨胀算法”,而是他任内的关税政策,居然被美国本土学者拆穿了——算错了,还是错得离谱的那种。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最新研究,特朗普团队在计算各国对美关税时,竟然用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坑自己也坑全球”的算法——简单平均。结果?硬生生把贸易伙伴的关税负担夸大了三到四倍!
是不是有点离谱?但问题是,这个错误,影响可不是学术论文那么简单,而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的“算错账”买了单。
特朗普的"离奇算法"到底错在哪?
先来还原一下特朗普当年的经典名句:“我们对他们的商品征税2%,他们对我们的商品征税25%,不公平!”这句话,在美国国内一喊就是好几年,听着确实很有煽动性,但麻烦在于这个算法是错的。
特朗普团队怎么算的?非常粗暴——所有商品的关税加起来,平均一下。听起来简单,实际是灾难。因为这根本没考虑各类商品在贸易中的真实占比。
打个比方,假设某国对美国三类商品征税:
玩具:关税率30%;实际进口占比1%
食品:关税率5%;实际进口占比80%
汽车零部件:关税率10%;实际进口占比19%
以特朗普政府的算法为例,如果某国对美国出口的三类商品分别征收30%、5%和10%的关税,特朗普的计算方式是将这三项税率直接相加后除以商品数量,也就是(30+5+10)÷3=15%。
这种“简单平均”的算法看似直观,但却严重脱离实际,因为它没有考虑不同商品在贸易中的实际占比。而正确的算法,应该是按照各类商品的进口金额进行加权计算。
假设这三类商品中,玩具的进口占比仅为1%,食品的进口占比高达80%,而汽车零部件占比为19%,那么实际的加权平均关税率应为(30×1%
+ 5×80% + 10×19%)= 约6.2%。
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采用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几乎是实际关税的3倍,而在某些国家,这种误差甚至被夸大到了4倍以上。这种算法上的巨大偏差,直接误导了美国国内的舆论,制造了“美国吃亏”的错误认知,为其发动贸易战制造了不实依据。
更大盲区: 特朗普只算商品不算服务
更讽刺的是,即便在这张“商品账”上,美国未必真的吃亏。但问题远不止此。
特朗普只盯着商品贸易,完全忽略了服务贸易。而服务,才是美国的最大赚钱机器。
以2023年为例,美国在商品贸易上逆差超过1万亿美元,但在服务贸易上却实现了约3650亿美元的顺差,涵盖金融、科技、教育、版权内容、软件和旅游等领域。Netflix在全球收会员费、Visa从各国赚手续费、苹果和微软靠App
Store和云服务输出“软实力”——这些都未出现在特朗普所列举的“美国吃亏”的账本上。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是基于一个严重失衡且过时的视角:它看不到全球经济的数字化,也忽略了美国通过服务贸易对全球征“隐形税”的现实。真正完整的贸易平衡应当是“货物
+ 服务”的综合账本,而在这个账本中,美国其实长期处于净赚状态。
东盟国家如何自救?集体行动行吗?
近日针对美国对新加坡加征10%关税的政策,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明确指出若遵循特朗普政府所谓的“对等关税”逻辑,美国对新加坡的税率应当为零。
因为新加坡是东南亚唯一对美贸易逆差的国家,2023年逆差规模达300亿美元,且两国自2004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来,新加坡对美国商品长期实行零关税。
因此,东盟国家在马来西亚首相安华的倡导下,试图通过集体谈判应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其中包括了东盟集体谈判的可能性与基础,东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拥有“开放且具韧性的供应链”和持续增长的经济体量(2023年东盟GDP总量超4万亿美元),这为联合行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具体反制措施有赖各成员国自主执行
当然,集体行动本身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主要包括:成员国利益诉求差异较大;美国可能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以及集体行动在执行机制上的先天不足。特别是东盟内部决策长期坚持“协商一致”原则,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即便能够就特定议题达成共同声明,具体的反制措施(如联合关税报复或供应链调整)仍有赖于各成员国自主执行,实际效果往往受制于各国国内政治因素,执行力度可能因此打折。■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