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廖文辉纪念林连玉文章:
试释林连玉开斋节献词
所体现之《春秋》义理
作者也是林连玉基金现任副主席。作者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从中国的《春秋》礼义来解读林连玉1956年所写的<开斋节献词>未经阐发的深意。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共存共荣”的内在含义,是值得那些胡乱鼓吹林连玉主张“共存共荣”的“民主改革之士”深刻反省的。
作者在文末特别注明:2021年新春,举国抗疫期间,草撰此文以为先生冥诞120周年,公民权遭褫夺60年之120/60活动志记,勿忘先生批龙搏虎之志。作者用心良苦,是应该受到争取民族平等权利和致力真正民主改革的广大国人激赏的!
以下是全文内容(以上插图和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1956年,马来亚独立建国在即,林连玉作为斯土子民,有幸获《马来前锋报》之邀约,撰写开斋节献词,可谓意义重大。讨论此献词的文章连篇累牍,这里我尝试从《春秋》礼义来解读未经阐发之深意。
林连玉的“共存共荣”观念的内在含义
献词首先提出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这是先生提出马来西亚未来各族群相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共存和共荣其实是两个阶段,目前我们仍处共存阶段,独立建国迄今,吾等处境可谓每况愈下。在1970年代以前,马来妇女身裹沙龙,于比南利之影剧比比皆是;巫人的烟酒广告亦随处可见;养猪、华巫共食,从来不是问题,也无人刻意以清真与否来区分食物以外之事物,更不会否定华人是这个国家主人翁的地位。诸如此类拖慢国家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之破事,是开始落实各种单元趋同政策所致。这些倾斜不公的宗教和种族政策,逐渐撕裂族群关系。短期内共存遥不可及,全国上下仍然需要为此奋斗努力。如果难以共存,共荣只能是个高贵的梦想,只有在能共存的前提下,共荣的愿景才能到来。先生所言“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无疑是国家从共存,迈向共荣的不二法门。
接着先生提出要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是先生对华人社会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先生认为:“这是对外来民族说的。须知道你们虽有祖国,但是你们的子孙,已经是马来亚的儿女了,马来亚才是他们的祖国,才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只有马来亚的利害,才是他们切身的利害,马来亚以外的国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朋友罢了。” 先生在“共存共荣”部分也剀切论及:“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使大家相信有福同享,然后,可以希望他们有难同当,把国家建设得完整而稳固。”
先生所特别强调的是“以马来亚为祖国,所有族群是一家人”,在此基础上,方能共存共荣,舍此,则无所作为。是时,国家独立在即,仍有不少华人以中国为母国,先生故此极力鼓吹申请公民权,发动公民权申请运动。这是先生对时局透彻认识,了解华人当处的位置,所做的呼吁。先生对一己乃至华人时位之清晰明确,出而号召,时始能万山响应。
先生所强调的是《春秋》所宣扬的观念
这其实是《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春秋》详内外,特重内外之别,提出“见治起于衰乱,见治升平,著治大平”“治小如大,治近升平,著治大平”的义例。大意是先以己国之内务为主,将己国先治好,才顾及与己文化相似之国,最后方才顾及其他文化不及己之国,使之与己同跻美美与共之列。所以强调“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论用于个人或国家,莫不如此。其中涉及的是一套极为繁复的政治理论系统,这里无法详述。
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论,其所本就是这套体系。照这个理论来看时下马来西亚华人对香港示威、中美博弈的态度,我们只能在局外关注,如果入戏太深,造成亲情、友情破裂,甚至引来有关当局的注意,恐怕不是当今马来西亚华人所应为。使先生复起,当不易吾言。
对当政者发出“政策要公平”的诤言
最后先生认为只要政策公平,所有的不平衡现象必能纠正,这是先生对当政者发出的诤言。他说:“眼前,马来亚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得极不平衡,这是极可遗憾的现象。但我们相信天生人类是生而平等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的进步,只有先期与后期的分别,并没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差异。只要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公正的,不平衡的现象很容易的可以纠正过来,绝不至于优越者永远优越,落后者永远落后。”此番话语的后半部,不幸言中,国家发展的脚步完全逆向行驶。至于前半部的论述,极为重要,从中可以了解先生对文化演进这一观念的掌握。
学塾老师常教导文化没有高低,一律平等。身为老师,此举无可厚非,其目的在灌输平等无分别观念。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心里清楚,文化确实高低有别,西方讲自由、平等、博爱;佛说众生平等、无分别;儒家言“一之以礼义”,原始部落或游牧民族,乃至世间所有人种,莫不具此人性内在之同然,然而无法在同一时间点上,发展出类似观念。
遥想未来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
先生讲“民族的文化与经济的进步,只有先期与后期的分别,并没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差异”,实为不刊之论。文化发展固然有先后,但人人可为尧舜,人性之本然皆同,故并无能不能的问题,只有要不要的问题,由于人类是个先觉觉后觉的社会,如此方可通过向先觉学习,以从蛮夷进至华夏。同时,一己有成,推而广之,以让此世同一之人共有此美。耶稣、释迦、仲尼,以至甘地、孙中山诸贤,乃世之先觉,后觉仿先觉之所为,方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大同世界。论语“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宋儒“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实则同一脉络,只是表述有所不同。所以己国、诸夏、夷狄,或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循序渐进才成为可能。春秋三世论其实就是一套依据人类心性本质,人类文化演进的共然轨迹,制定而成。先生实则掌握了此一特征,方能发出此论。
最后,先生提出“将来的马来亚民族的界限会完全泯灭,大家过着一样的生活,成为一家人。”的心愿,这与先生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的“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遥相呼应。
献词中的“凡是不肯共存共荣的人是马来亚的罪人;凡是做了马来亚的公民,而不以马来亚为祖国的人,也是马来亚的罪人。”虽然不在文末,但可以结论视之。这番话即便置诸今天,仍然铿锵有力,发人深思。
林连玉的《春秋》观点不为统治者所喜
林连玉熟读四书,当无疑义,尤以《孟子》,为其钟爱。林连玉或许不曾熟读春秋,但其献词中的春秋思维却如此深刻,这个源头应该源自孟子。孟子是先秦最早阐发《春秋》之儒者,只是《春秋》思维不为统治者所喜,这些可怪异之言论,也只能隐晦的在书中表达,无法大张旗鼓表述,但书中民贵君轻,闻弑一夫纣等,无疑皆是《春秋》观点。这是为何身为推动君主专制的朱元璋,如此痛恨《孟子》,甚至令人重编《孟子》,删除这些不利君主专制文字的原因。孟子私淑孔圣,《春秋》义例于书中时有表述,先生钟爱《孟子》,潜移默化,继承了其中的看法。此或为其因之一。
先生的《春秋》思维亦可从人类共同社会心理文化,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之所同然来理解。人生平等、追求自由、不忍人之心等之普世价值,不论何色人种,凡日月所照,舟车所至,莫不有此心。然而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由此而出现文明发展之先后差距。耶稣、佛陀、孔孟等圣贤,乃人类最早阐发人心同然者,彼等实为人类之先知先觉并以此觉后觉。先生献词中共存共荣的思维,不仅是华人之先觉,亦是马来西亚所有族群之先觉者,无愧“族魂”,“国魂”亦庶几当之。此或为其因之二。
先生的三个心理建设,从大原则的提出,到对华族和掌权者的要求,其层次对象是清晰的。其所蕴涵的儒学道统和政通,则是隐晦的。先生固不曾师承何人,也未尝听闻其有志于此,然先生受儒学熏陶,并其人心之同然,莫不有此义此理,故先生方有此异地同声之举。
(附志:2021年新春,举国抗疫期间,草撰此文以为先生冥诞120周年,公民权遭褫夺60年之12060活动志记,勿忘先生批龙搏虎之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