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林奕慧 评当前选举:
泛滥的 "选举至上" 思维
作者 / 来源:林奕慧 / 《当今大马》
发表于 2018年4月25日下午4点03分 更新于 同日下午3点55分
(上图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制作和添加)
林奕慧,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研究兴趣以政治哲学和神学为主。
本文发表于《当今大马》专栏,标题《泛滥的“选举至上”思维》。《当今大马》注明: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 大选评论 ]
各大政党为来届大选备战,已经进入剑拔弩张的最后阶段。然而,纵观整个选举动向、政党宣传和公民言论,这被誉为“所有选举之母”的第十四届全国大选,和过去一样,充斥浮泛的民粹元素与陈腔滥调。
对抗的两大阵营国阵和希盟都已经公布各自的大选宣言,但那洋洋洒洒数百页当中成为热议话题的却寥寥可数:消费税、大道收费、选民的钱包、垦殖民福利、公务员待遇、统考是得到承认还是可以考虑等等。
连续几个月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纳吉吃藜麦、马哈迪夫妇的一颦一笑、俊男美女的花边新闻……马来西亚的主流选举意识,依然停滞不前。
政治领袖拉拢选票的方式也没有长进,一贯地在选前派糖果,选择性地指控对手贪污,三不五时上演末日悲情,或者炒作宗教和种族课题来恐吓选民。政党候选人之间的交锋往往流于“谁比谁烂”的陈述,长年口水战始终没有化作理性辩论。围观的选民若不是心生厌倦,就是情绪化地尾随政治人物相互叫嚣。
选民在选举中投票的首要目的,本来是为了选出能够为人民发声的代议士,在地方和全国层次中执行他们能够认同的政策。然而,主要政党除了热衷于老掉牙骂战,最关心的莫过于议席分配。
在选举利害的考量下,政党耗费很长的时间商讨“分猪肉”的问题。他们倾注在计算选区赢面百分比的心力,远远超过如何落实执政方案的研究。近来各区议席的谈判纠纷,更显出党内派系倾轧白热化,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政治能量。
上届总得票率超过国阵的在野阵线,在伊党出走、诚信党和土著团结党加入之后,矢志今届攻下布城。这一目标成为了希盟和希盟支持者口中的“大局”:只差一步,政党轮替就会实现,“将来的”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为了获取胜利,“现在的”许多问题就得闭目不看、闭嘴不谈。
这令人窒息的大局论,已经从对前独裁者复辟的合理化,演进为希盟领导层决策的绝对化,包括在区域党员和人民的反对下,以莫须有的原因撤换原来驻守的议员,不予委任上阵。候选人遴选机制的黑箱作业引起民间不满,但仍有不少人抛出一句“大局为重”,试图为政党穿上防弹衣。
除了党内斗争的牺牲者,非希盟的在野政党也为大局论所困,其中饱受攻击的就是社会主义党。尽管社会主义党很久以前就参与反巫统霸权的斗争,也表达了加入在野阵线的意愿,并且只在长期服务的选区上阵,仅仅竞选全国3%的议席,它至今还是遭希盟排斥。
批评社党制造三角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社党是通往大局的障碍物,应该选择弃保战线。可是,这类言论没有比较社党和希盟的政纲优劣,亦没有公允评断社党的贡献,其目标纯粹是要扫除不利希盟的元素,跟民主政治的实质内涵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局论也衍生出乖谬的“选党不选人”口号。它一方面承认了希盟里有糟糕的候选人,一方面却要选民看在希盟旗帜的份上把票投给糟糕的候选人。将要担任议员者,难道不是一个有思考能力和行动自主的人,而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箭头标志?还是,选党不选人的倡导者相信希盟全体就掌握在几个统治者手中,绝大多数的候选人只不过是唯命是从的傀儡?这种思维和指责国阵旗下议员都是由中央操控,究竟有何分别?
这届大选,国阵和希盟为了壮大票仓,竞相承诺给予垦殖区、沙巴与砂拉越特别照顾。希盟希冀靠着马哈迪吸引乡区选票,而多数原民联支持者现在也都把目光也都聚焦在这些传统的国阵堡垒,相信马来海啸定夺天下。在接近权力中心的诱惑下,在野阵线曾经允诺的、公民社会长期以来奋斗的一些主要目标却已经隐没。
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环境正义。上届大选,民联明确承诺若胜选将下令莱纳斯稀土厂停止运作,全面检讨边佳兰RAPID计划,且有候选人如黄德打着“环保斗士”的名堂代表行动党参选。那是人民反对声浪强烈的时候。如今,环境政策虽然在希盟宣言里有被提及,却几乎没有在大选的主要宣传中出现,是因为这次环境危害不再是捞取政治资本的议题?
无论是在国阵、伊党或是希盟执政的州属,都发生环境大肆破坏的问题。目前只有极为少数的候选人如郑雨周那样坚持关注环境议题,选民也很少会在乎政党的环境政策与执行,因为当下似乎没有感受到冲击。最直接受环境破坏波及的就是原住民、农民和渔民,但他们的呼声几乎没被当作一回事。如果财团和州政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受监督,填海、山地开发和雨林滥伐将带来无法逆转的后果且影响深远。
恢复地方选举,归还人民遴选地方议会代表的权利,使市议会向在地社群负责,这是马来西亚实行健全民主的必要改革之一。然而,当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要州议员行使市议员的职责,而难以看到恢复地方选举的重要性,更别说是主要政党会积极纳入政策当中。
除此之外,伊斯兰法庭权限以及与世俗法冲突的争议,长期下来加剧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张力,但国阵和希盟对此依然保持暧昧立场。
之前的普遍观察认为,这届大选的选民积极程度较上一届逊色。不过,在选区重划和假新闻法案通关后,加上投票日订在星期三的宣布,明显燃起了许多选民的热情(或怒火)。沉默已久的民众突然醒过来关心国家是好事,但公民参与应不止于此。
在大家高呼手中一票何其珍贵时,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选举的意义。如果群众的眼光只被政党的表面宣传吸引,或是将政治领袖的价值内化,其判断终将只被政党牵着走。
国阵政府的朋党利益和种族主义政策,造成族群分裂,边缘化了少数群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不能合理化在野阵线越来越趋近国阵的策略,例如用种族主义之矛,攻种族主义之盾。用大局论来绑架人们的改革心愿,这是狭隘无比的选举格局。
负责任的公民应该把目光从政治明星的小动作转移到被忽略的重大议题上,切切实实地了解自己将要委托的代议士,并且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大选之后的权力重组。
向政府施压的管道,除了五年一次的投票,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压力团体和工会等。许多国家实现政党轮替多年,执政党仍鲜少会主动推行符合人民福祉的改革。公民应通过公民社会的平台继续推动民主,寻求顾及各种群体的规范性共识,以便向朝野双方施压,落实改革议程。
唯有民间力量壮大,政党按照人民的议程施政,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选举要旨焦点错置
对抗的两大阵营国阵和希盟都已经公布各自的大选宣言,但那洋洋洒洒数百页当中成为热议话题的却寥寥可数:消费税、大道收费、选民的钱包、垦殖民福利、公务员待遇、统考是得到承认还是可以考虑等等。
连续几个月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纳吉吃藜麦、马哈迪夫妇的一颦一笑、俊男美女的花边新闻……马来西亚的主流选举意识,依然停滞不前。
政治领袖拉拢选票的方式也没有长进,一贯地在选前派糖果,选择性地指控对手贪污,三不五时上演末日悲情,或者炒作宗教和种族课题来恐吓选民。政党候选人之间的交锋往往流于“谁比谁烂”的陈述,长年口水战始终没有化作理性辩论。围观的选民若不是心生厌倦,就是情绪化地尾随政治人物相互叫嚣。
选民在选举中投票的首要目的,本来是为了选出能够为人民发声的代议士,在地方和全国层次中执行他们能够认同的政策。然而,主要政党除了热衷于老掉牙骂战,最关心的莫过于议席分配。
在选举利害的考量下,政党耗费很长的时间商讨“分猪肉”的问题。他们倾注在计算选区赢面百分比的心力,远远超过如何落实执政方案的研究。近来各区议席的谈判纠纷,更显出党内派系倾轧白热化,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政治能量。
挟大局论以令四方
上届总得票率超过国阵的在野阵线,在伊党出走、诚信党和土著团结党加入之后,矢志今届攻下布城。这一目标成为了希盟和希盟支持者口中的“大局”:只差一步,政党轮替就会实现,“将来的”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为了获取胜利,“现在的”许多问题就得闭目不看、闭嘴不谈。
这令人窒息的大局论,已经从对前独裁者复辟的合理化,演进为希盟领导层决策的绝对化,包括在区域党员和人民的反对下,以莫须有的原因撤换原来驻守的议员,不予委任上阵。候选人遴选机制的黑箱作业引起民间不满,但仍有不少人抛出一句“大局为重”,试图为政党穿上防弹衣。
除了党内斗争的牺牲者,非希盟的在野政党也为大局论所困,其中饱受攻击的就是社会主义党。尽管社会主义党很久以前就参与反巫统霸权的斗争,也表达了加入在野阵线的意愿,并且只在长期服务的选区上阵,仅仅竞选全国3%的议席,它至今还是遭希盟排斥。
批评社党制造三角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社党是通往大局的障碍物,应该选择弃保战线。可是,这类言论没有比较社党和希盟的政纲优劣,亦没有公允评断社党的贡献,其目标纯粹是要扫除不利希盟的元素,跟民主政治的实质内涵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局论也衍生出乖谬的“选党不选人”口号。它一方面承认了希盟里有糟糕的候选人,一方面却要选民看在希盟旗帜的份上把票投给糟糕的候选人。将要担任议员者,难道不是一个有思考能力和行动自主的人,而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箭头标志?还是,选党不选人的倡导者相信希盟全体就掌握在几个统治者手中,绝大多数的候选人只不过是唯命是从的傀儡?这种思维和指责国阵旗下议员都是由中央操控,究竟有何分别?
被淹没的重大议题
这届大选,国阵和希盟为了壮大票仓,竞相承诺给予垦殖区、沙巴与砂拉越特别照顾。希盟希冀靠着马哈迪吸引乡区选票,而多数原民联支持者现在也都把目光也都聚焦在这些传统的国阵堡垒,相信马来海啸定夺天下。在接近权力中心的诱惑下,在野阵线曾经允诺的、公民社会长期以来奋斗的一些主要目标却已经隐没。
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环境正义。上届大选,民联明确承诺若胜选将下令莱纳斯稀土厂停止运作,全面检讨边佳兰RAPID计划,且有候选人如黄德打着“环保斗士”的名堂代表行动党参选。那是人民反对声浪强烈的时候。如今,环境政策虽然在希盟宣言里有被提及,却几乎没有在大选的主要宣传中出现,是因为这次环境危害不再是捞取政治资本的议题?
无论是在国阵、伊党或是希盟执政的州属,都发生环境大肆破坏的问题。目前只有极为少数的候选人如郑雨周那样坚持关注环境议题,选民也很少会在乎政党的环境政策与执行,因为当下似乎没有感受到冲击。最直接受环境破坏波及的就是原住民、农民和渔民,但他们的呼声几乎没被当作一回事。如果财团和州政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受监督,填海、山地开发和雨林滥伐将带来无法逆转的后果且影响深远。
恢复地方选举,归还人民遴选地方议会代表的权利,使市议会向在地社群负责,这是马来西亚实行健全民主的必要改革之一。然而,当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要州议员行使市议员的职责,而难以看到恢复地方选举的重要性,更别说是主要政党会积极纳入政策当中。
除此之外,伊斯兰法庭权限以及与世俗法冲突的争议,长期下来加剧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张力,但国阵和希盟对此依然保持暧昧立场。
冲破狭隘选举格局
之前的普遍观察认为,这届大选的选民积极程度较上一届逊色。不过,在选区重划和假新闻法案通关后,加上投票日订在星期三的宣布,明显燃起了许多选民的热情(或怒火)。沉默已久的民众突然醒过来关心国家是好事,但公民参与应不止于此。
在大家高呼手中一票何其珍贵时,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选举的意义。如果群众的眼光只被政党的表面宣传吸引,或是将政治领袖的价值内化,其判断终将只被政党牵着走。
国阵政府的朋党利益和种族主义政策,造成族群分裂,边缘化了少数群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不能合理化在野阵线越来越趋近国阵的策略,例如用种族主义之矛,攻种族主义之盾。用大局论来绑架人们的改革心愿,这是狭隘无比的选举格局。
负责任的公民应该把目光从政治明星的小动作转移到被忽略的重大议题上,切切实实地了解自己将要委托的代议士,并且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大选之后的权力重组。
向政府施压的管道,除了五年一次的投票,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压力团体和工会等。许多国家实现政党轮替多年,执政党仍鲜少会主动推行符合人民福祉的改革。公民应通过公民社会的平台继续推动民主,寻求顾及各种群体的规范性共识,以便向朝野双方施压,落实改革议程。
唯有民间力量壮大,政党按照人民的议程施政,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