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人黄青玉揶揄马老爷:
与其英语教数理,不如恢复办英校
来源:WhatsApp南大同学群
“看看中、日、韩等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接受母语教学,他们在数理、科技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可见,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妙药灵丹”,是母语教学,而不是“英文”!”
“不敢面对竞争,一味靠政治手段维持“优势”,国家能强盛才怪呢!”
————双紫
本文是南大人黄青玉(双紫)今日(2月6日)在WhatsApp南大同学组发表的评论,原标题是<与其“英语教数理”,不如“恢复办英校”>。全文如下——
老马一“暂时接任”教育部长,就急不及待推出他在第一次任相时的“杰作”— —英语教数理。
这项政策,当年引起巨大争议,不仅在数理成绩低落的国小试行失败,还引起数理成绩优秀的华校董家教极力反弹,可谓两面不讨好。
事隔多年,他又再度提出这个失败计划,不知是要让自己“再度失败”,还是认为“梅开二度,必然成功”?
普通百姓看到他一味“怀旧”(如再度提出“弯桥计划”、再度要做“国产车”),自然而然联想到他的年龄。毕竟94岁了(过了年应该是95吧?),思维会不会不合时宜?否则怎么一味往后看?英语教数理,失败;国产车,失败;弯桥,失败……兵家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汲取失败的经验,还要一再推行,执意要让自己失败多一次——这是什么“招数”呀!如此不知己又不知彼,却要带领国家往前走,人民能不怕吗?
说到“英语教数理”,既然已经试行失败,就不好再重蹈覆辙。国小数理上不去,依我看是语文自身和教育政策的问题。国文数理课本的科学名词多用翻译,而不是用英文原字——英文不是纯拼音文字,好些科学名词还是拉丁文,很难读,而马来文是拼音文字,为了方便教学,那些难读的名词都改成拼音文字,这就和原字不同了。学生去到外国,看到那些科学名词,如看天书,学习难度一定加大。据说,独立以后新增的国文名词多达30万个!那么多字,如何读?
反观中文,有自成一格的科学名词翻译,都非常简短易记,去到外国深造,只要把英文名词代入中文即可,问题不大。而且中文科学名词的翻译很有系统,比如液体类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金属类的都是“金”旁,矿物类的都是“石”旁……易认易记。另一方面,中文字都是单音,科学名词由2-4个单音字组成,只要你认识那些单音字,它们组成的名词很多可以“猜”出其意义。不像英文,每一个新名词都是生字,单是背名词,就够受了!
也因为这样,华校生的科学成绩通常比较好。记得我上中学时期,有同学转去英校就读,他们的英文水平自然比较差,但是科学成绩优于原英校生。
如果华校生的科学数理成绩都比英校生好,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华校弃母语不用,而改成“英文教数理”!
再说,若老马真的那么重视英文,非要各族学生都来学英文,那就不如恢复办英校,同时政府“制度性”给英校拨款,让英校成为各族人民都负担得起的学校。那时,英校就和三大源流学校一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内,由家长自由选择要让孩子进那一种学校——如果爪夷文教学可以让家长决定,进不进英校当然也可以由家长决定啦!现在有许多马来家长为孩子选择华校,谁管得着呢?!
如果不复办英校,只在各源流学校推行“英语教数理”,英文水平能提升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语文是语文,数理是数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科目,通过数理去提升语文程度,或通过语文去提升数理程度,无异缘木求鱼。事实已经证明,“英语教数理”不仅无助于提升学生的数理水平,也无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因为要多读英文,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吃力不讨好。
几十年来,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是采取“保护”政策,利用行政力量干预政、经、文、教各方面,理论上是要让各族平衡发展,实际上拉低了国家的竞争能力。
一个民族、一种语文,在这地球村时代,都要经得住竞争。不敢竞争,永远要靠“行政力量”来维护某些群体的经济利益和语文优势,肯定不是“长久之计”。看看中、日、韩等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接受母语教学,他们在数理、科技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可见,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妙药灵丹”,是母语教学,而不是“英文”!
复办英校,让那些崇尚英文或母语是英语的学生能够从小接受英文教学,许多家长必然额手称庆,华校的董家教也不会反对,大家公平竞争,百花齐放,国家才有可能提高竞争力。
不敢面对竞争,一味靠政治手段维持“优势”,国家能强盛才怪呢!
(2020/02/06 @ 双紫)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