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与马共秘密交易的盘算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上图:左为李光耀、右为方壮璧(取自网络)
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部落格编者所加。
1958年3月间李光耀与方壮璧的会晤,是一个双方代表人的面谈;双方是指,李光耀是以英国代理人的身份替英国人提出条件,而方壮璧是以马共代表身份进行谈判。
按这一解读,李方会晤是华玲会议的新加坡版本。实际上,佘柱业的记述中就提到在1955年华玲会议之后,马共曾经有过和李光耀进行类似商谈的设想。
根据史料,英国人是在1957年3月,于伦敦举行的第二次自治宪制谈判会议之际,十分满意李光耀的贡献:建议禁止林清祥等人参与1959年的大选,于是决定放弃对林有福的原有支持,正式定调由已经精心培训多年的李光耀,接手英国人统治新加坡的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1957年方壮璧的领导余柱业,到中国向马共中央代表团汇报工作。按佘柱业的叙述:党中央对马共的政策仅给予了原则上的指导,具体运行方案则由在前线工作的方壮璧当机立断的去执行。这一种先斩后奏情况也就是为何佘柱业一再重复的说:方壮璧独断独行,好些决策是在事后才知情;这一事实之所以然。
为此,李光耀刻意的把马共代表定位为全权代表,用意是告诉马共,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方壮璧给予的承诺就是马共中央不可否认的全盘承诺。从同一道理的反面来看,李光耀也是在说,既然自己不是英国人的的全权代表,则李光耀给予方壮璧的保证,就不是李光耀或者是英国人的承诺,意思是,李光耀可以随时以英国人反对为借口,推翻自己先前给予的任何承诺。或许,这就是方壮璧之所以会成为马共全权代表的真正原因?这一种约束他人放纵自己的奸诈狡猾,正是此场合作的特色。
从会谈动机来看,马共在林德修宪背景下,寻求的是一个宪制内的合法政治地位,而面对困境的马共,合法活动即是最佳选择,更是唯一可行的出路。更重要的是,马共期待可以通过双方合作,要求李光耀劝说英国人废除内部安全委员会与内部安全法令。
英国人的如意盘算却是,要让潜伏的马共活动全数浮出水面,必要时,可以毫不费劲把马共一网打尽。当然,李光耀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个人的政治野心:通过华人选票上台执政。
对英国人而言,让马共动员华人选票推举李光耀上台执政,是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想结果,因为让李光耀名正言顺的成为自治邦总理,就可以合法合情合理的让英国人的政策思维和利益,得以在李光耀政权的手上继续维持。毫无疑问,英国人与李光耀有着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这也是李光耀做为一名议会议员,之所以在政治上有待无恐,可以在英国人的全力支持下为所欲为的根本原因。
从史料知道,马共于1957年宣布不再从事非法活动,先后解散抗英同盟,和停止出版自由报,改而寄望公开群众活动。这一个决定满足了政治部的要求,此后,可以事半功倍的把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放到监视浮出台面的马共人员身上。
此外,按李光耀的明确要求,方壮璧放弃马共对马诏尔与劳工党的原有支持,于1958年让郑越东辞去工人党副主席,以及在1957年市议会选举中争取到的议席,并且退出工人党。腾出的加冷区议员席位是由行动党的布旺当选。郑越东的下场是,被逮捕后惨遭残暴虐待,最终被驱逐出境。
还有,1959年的大选之际,马共临阵变卦,彻底撤回对人民党候选人的原有支持,改而全力支持行动党候选人。人民党的大选结果是全军覆没,黯然收场。
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把马共的势力全部集中到由李光耀全权控制的人民行动党。如此一来,除了有利李光耀的就近密切监督之外,比如,把陈新嵘放置在身边,也同时的全面杜绝了马共在其他政党组织上的影响力。明显的,让马共把政治投资全盘放在一个篮子,是可以让马共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坦然无存。另外,集中华人选票让李光耀政权高票当选,可以大幅度的增加李光耀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形象。
马共的支持让李光耀气势如虹,如虎添翼,此消彼长的结果,导致了与李光耀竞争的左翼政治进一步的被削弱,整个反英殖民运动,从此开始步入衰竭,不复回头的转折点。
在李光耀的所谓反殖统一阵线旗帜下,英国人让马共人员开展公开的政治活动。
《黃信芳回忆录》:一度被政治部追捕的曾福华,积极主动帮助农民劳动,筹备开办夜学班和幼儿班。为开办幼儿班,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党报《行动报》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行动党的支部陆续开办了幼儿班。1959年,新加坡大选期间,曾福华积极参与和指导行动党一些支部的选举工作。这次大选,行动党获得压倒性胜利。
行动党上台后,地下组织停止活动,只有单线接触。一些地下非法身份的同志,参加公开团体活动,張春生,原本是被追缉者,到人民协会当联络所所長。其他左派地下人员也进入人协和建国队。安插在行动党的马共,黃信芳与陈新嵘也成为行动党的议会议员。黄信芳当建国队指挥官。陈新嶸出任总理署政务次长。
行动党分裂后,马共成员在内安法令下几乎被一网打尽。逃过逮捕行动的都撤离到印尼。这是马共遭遇李光耀出尔反尔,过桥抽板,背信弃义的不幸结局。
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政治过程,在尝试理解其中不为外人道的可能场景时,有必要知道的是,在李方会晤之前,马共与英国人已经有所接触,也就是说,会晤之前的过程不为方壮璧所知,但是,方壮璧却是会晤之后,所有事件的主导者。这一点的关键性了解,应该有助厘清过程中的前因后果,进而清楚的认知其中的来龙去脉。
按这一解读,李方会晤是华玲会议的新加坡版本。实际上,佘柱业的记述中就提到在1955年华玲会议之后,马共曾经有过和李光耀进行类似商谈的设想。
根据史料,英国人是在1957年3月,于伦敦举行的第二次自治宪制谈判会议之际,十分满意李光耀的贡献:建议禁止林清祥等人参与1959年的大选,于是决定放弃对林有福的原有支持,正式定调由已经精心培训多年的李光耀,接手英国人统治新加坡的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1957年方壮璧的领导余柱业,到中国向马共中央代表团汇报工作。按佘柱业的叙述:党中央对马共的政策仅给予了原则上的指导,具体运行方案则由在前线工作的方壮璧当机立断的去执行。这一种先斩后奏情况也就是为何佘柱业一再重复的说:方壮璧独断独行,好些决策是在事后才知情;这一事实之所以然。
李光耀把方壮璧定位为“全权代表”的用意
为此,李光耀刻意的把马共代表定位为全权代表,用意是告诉马共,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方壮璧给予的承诺就是马共中央不可否认的全盘承诺。从同一道理的反面来看,李光耀也是在说,既然自己不是英国人的的全权代表,则李光耀给予方壮璧的保证,就不是李光耀或者是英国人的承诺,意思是,李光耀可以随时以英国人反对为借口,推翻自己先前给予的任何承诺。或许,这就是方壮璧之所以会成为马共全权代表的真正原因?这一种约束他人放纵自己的奸诈狡猾,正是此场合作的特色。
从会谈动机来看,马共在林德修宪背景下,寻求的是一个宪制内的合法政治地位,而面对困境的马共,合法活动即是最佳选择,更是唯一可行的出路。更重要的是,马共期待可以通过双方合作,要求李光耀劝说英国人废除内部安全委员会与内部安全法令。
英国人要让潜伏的马共活动全数浮出水面
英国人的如意盘算却是,要让潜伏的马共活动全数浮出水面,必要时,可以毫不费劲把马共一网打尽。当然,李光耀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个人的政治野心:通过华人选票上台执政。
对英国人而言,让马共动员华人选票推举李光耀上台执政,是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想结果,因为让李光耀名正言顺的成为自治邦总理,就可以合法合情合理的让英国人的政策思维和利益,得以在李光耀政权的手上继续维持。毫无疑问,英国人与李光耀有着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这也是李光耀做为一名议会议员,之所以在政治上有待无恐,可以在英国人的全力支持下为所欲为的根本原因。
从史料知道,马共于1957年宣布不再从事非法活动,先后解散抗英同盟,和停止出版自由报,改而寄望公开群众活动。这一个决定满足了政治部的要求,此后,可以事半功倍的把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放到监视浮出台面的马共人员身上。
马共的支持让李光耀气势如虹,如虎添翼
此外,按李光耀的明确要求,方壮璧放弃马共对马诏尔与劳工党的原有支持,于1958年让郑越东辞去工人党副主席,以及在1957年市议会选举中争取到的议席,并且退出工人党。腾出的加冷区议员席位是由行动党的布旺当选。郑越东的下场是,被逮捕后惨遭残暴虐待,最终被驱逐出境。
还有,1959年的大选之际,马共临阵变卦,彻底撤回对人民党候选人的原有支持,改而全力支持行动党候选人。人民党的大选结果是全军覆没,黯然收场。
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把马共的势力全部集中到由李光耀全权控制的人民行动党。如此一来,除了有利李光耀的就近密切监督之外,比如,把陈新嵘放置在身边,也同时的全面杜绝了马共在其他政党组织上的影响力。明显的,让马共把政治投资全盘放在一个篮子,是可以让马共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坦然无存。另外,集中华人选票让李光耀政权高票当选,可以大幅度的增加李光耀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形象。
马共的支持让李光耀气势如虹,如虎添翼,此消彼长的结果,导致了与李光耀竞争的左翼政治进一步的被削弱,整个反英殖民运动,从此开始步入衰竭,不复回头的转折点。
马共在所谓反殖统一阵线旗帜下遭遇不幸
在李光耀的所谓反殖统一阵线旗帜下,英国人让马共人员开展公开的政治活动。
《黃信芳回忆录》:一度被政治部追捕的曾福华,积极主动帮助农民劳动,筹备开办夜学班和幼儿班。为开办幼儿班,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党报《行动报》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行动党的支部陆续开办了幼儿班。1959年,新加坡大选期间,曾福华积极参与和指导行动党一些支部的选举工作。这次大选,行动党获得压倒性胜利。
行动党上台后,地下组织停止活动,只有单线接触。一些地下非法身份的同志,参加公开团体活动,張春生,原本是被追缉者,到人民协会当联络所所長。其他左派地下人员也进入人协和建国队。安插在行动党的马共,黃信芳与陈新嵘也成为行动党的议会议员。黄信芳当建国队指挥官。陈新嶸出任总理署政务次长。
行动党分裂后,马共成员在内安法令下几乎被一网打尽。逃过逮捕行动的都撤离到印尼。这是马共遭遇李光耀出尔反尔,过桥抽板,背信弃义的不幸结局。
这一段扑朔迷离的政治过程的可能场景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