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学语的博弈
作者/来源:钱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cssn.cn/sf/bwsf_jy/201703/t20170323_3462649.shtml
cssn.cn/sf/bwsf_jy/201703/t20170323_3462649.shtml
( 插图与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民族、文化、语言的国家。早在独立前,马来西亚就已经拥有以不同语言为教学媒介语的各类学校,如英文学校、马来文学校、华文学校和泰米尔文学校。从历史角度来看,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从诞生起,就是华社自己创办、自筹经费、自行管理的学校。“独立”是华校事实上的特征。但是,今日的华文独中却与独立前的“独立华校”有着本质的区别。今日的华文独中是由于马来西亚20世纪60年代实行单元化教育政策而在华文教育体系内产生的特殊教育现象。
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的由来
1961年,马来西亚颁布教育法令,规定自次年起,全国中小学分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国民学校,由原来的英校、华校、泰米尔学校改制而来的国民型学校和未接受改制而不能获得政府资助的私立华文“独立中学”。在巨大压力下,大部分华文学校纷纷改制。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则变成“独立中学”。“独中”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没有政府任何资助,游离于官方教育体系之外,被迫走上自筹经费、自力更生的道路。
目前,马来西亚有62所独中。除玻璃市、登嘉楼和彭亨三州,其他各州都有华文独中。独中学制为6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国语(马来语)、华语和英文为独中学生的必修必考科。董教总(1951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和1954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的合称)独中工委会为独中统一编纂课本,举办统一考试和培训教师。
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因素,当前全马各所独中的办学方向和路线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各校在办学理念与方针、教学语侧重点、教师聘任和薪酬制度、招生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华文独中的办学模式与办学类型
按照毕业考试种类,可以将独中归纳为如下三种不同的办学模式。一是单轨制型。有的独中学校明确实行单轨制,即只要求学生参加独中统考(UEC)。目前,这类学校只有4所。二是强制双轨制型。有的独中实行强制双轨制,即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参加独中统考和政府会考(SPM)。这类独中共有16所。如东马沙巴州所有的9所独中都是采用强制双轨制。三是选择双轨制型。有的学校以单轨制为主,双轨制为辅。即学生可以选择两种考试或只选独中统考,这类学校占大多数,总计有42所。一般来说,实行双轨制考试的学校,通常学生在高二时就会参加政府会考,高三时才参加独中统考。但如果政府考试成绩优秀,学生就会选择进入高校深造,不再上高三参加独中统考。对此,单轨制的独中校长多不赞成学生参加双轨制考试。他们认为,独中学生应该接受初一到高三六年完整的华文教育。如果学生因通过政府会考而放弃高三的学习,就会让华文独中教育失去意义。
按照教学用语,可以将独中概括为以下三类不同的办学类型。
一是英文为主型。英文模式亦称“沙巴模式”或“崇正模式”,以沙巴州的崇正中学为典型代表,州内的其他独中基本上都是其追随者。另外,沙捞越民都鲁(Bintulu)以东的独中,受沙巴模式影响甚大,教学语政策上也偏重英文。沙巴崇正中学是东马规模最大的一所独中。崇正中学的行政语文及校园文化仍以华语为主,历史、地理两科大多仍采用华文课本,以此维系学校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华校氛围。数理科从初中阶段开始,就使用英文课本。沙巴模式近似于新加坡的英校模式。事实上,沙巴模式也确实是以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为楷模的。
二是华文为主型。相对于沙巴华社,沙捞越民都鲁以西的华社因为有较为强烈的左派传统,对母语教育的态度普遍比较坚定。如诗巫、古晋等地的独中,教学语政策上较为重视华文。另外,在马来半岛,由马六甲至柔佛一带的南马独中,基本上也是比较符合董教总期望的类型:落实母语教学,强调独中统考。其代表性的学校有麻坡中化中学、峇株巴辖华仁中学和居銮中华中学。这些学校均秉承“母语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媒介”这一理念,让学生使用熟悉的语言学习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此外,在以母语教学奠定学生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兼顾国语(马来语)及英语的学习。这种模式可谓名副其实的“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并专注于独中统考”的独中。
三是多语兼用型。此模式亦称“隆中华”模式,主要是分布在中马霹雳州至森美兰州一带的独中,其代表为吉隆坡的中华中学及坤成中学、芙蓉中华中学等校。所谓多语,即采用多种教学语言。这与中马一带的家长普遍崇尚英语的“务实”态度有关。这种模式希望“务实地”兼顾好两大考试。然而其双轨制的课程编排,难免令教学语规划显得复杂繁琐。举例来说,吉隆坡中华中学曾有过复杂的教学语安排:高一数学用英文课本;高二数学专用马来文课本,以应付政府会考。高三数学再转用华文统考课本,以应付独中统考。北马的独中,以槟城的韩江独中和日新独中为代表,也大都推行多语教学的政策,即注重华文,强调英文,鼓励马来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同时学习多种语言的课程,往往负担和压力过重,所以此模式只适合优秀的学生。
总体而言,目前华文依然是几乎所有独中的教学媒介语之一。少数独中虽然采取了多语教学的模式,但一般都不是三语并重而是有轻重之别。这是因为三语并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实际,极可能牺牲不少受困于语言转换和适应的中等资质学生。
独中办学模式的选择与成效的决定因素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英文至上”的思想在马来西亚社会根深蒂固,这与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历史密切相关。这造成大多数华裔家长对子女的语言教育是务实和理性的。他们把子女送进独中除了传承中华文化以外,也同时希冀其子女能掌握好作为国际语言的英文,这本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来,围绕着独中的教学语政策一直争议不断,关注的焦点在于独中“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究竟达到何种程度为宜。关于这一点,迄今为止各所独中的办学者尚未达成共识。各校在教学语的实践上,多年来从未一致,可谓模式各异,种类繁多。虽然董教总有“民间教育部”之称,但其对独中各校的办学方针和路线并没有约束力,各独中的董事会和校长才是决定独中办学方向的实际决策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独中的办学模式是否能够持久与成功,最终还要取决于当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概括起来,独中教学语模式的选择,不外乎是在“一个传统、两大考试、三种语文”之间取得平衡。所谓“一个传统”,是指华校对马来西亚华社来说不仅仅是华文教育,还是追求平等权利和抗拒同化的象征,华校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所以教学语安排的底线是要避免损及独中的文化特征;所谓“两大考试”,是指独中统考和政府考试;所谓“三种语文”,是指华文、英文和马来文。独中在教学语政策上的分歧显然说明了想要在“一个传统、两大考试、三种语文”之间取得平衡,实属不易。应该说,如何在多元社会的语言竞争中,保持华文教育的传统、形象、特色和精神,是独中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