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伊斯兰世界的时代转变
作者 / 来源:朱威烈 /《环球时报》
阿拉伯国家经历了“阿拉伯之春”的教训,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必须寻找符合自身需求、利于本国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
[作者简介]
朱威烈(右图),中国著名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誉所长,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顾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约旦皇家伊斯兰思想研究院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朱氏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同年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至今。
——以上图片与说明和作者简介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沙特的新闻占据了媒体大量版面。被认为较保守的沙特发生的重要转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事实上,转型或调整正成为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的普遍现象,沙特可被视为一个缩影。
以转变促国家身份重建
在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外交等领域,沙特都对外展示着它的转型。经济方面,王储穆罕默德主持制订“2030发展愿景”这样一份在伊斯兰国家罕见的长远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向多元型转变,同时也有投巨资兴建“尼尤姆”新城等具体举措。社会政治方面,新设反腐败总署、娱乐总署等机构,任命大批青年阁员,为开展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条件,而允许妇女开车等措施则反映出社会层面的进步。外交方面,国王四处出访,举办地区峰会,同时确立以伊朗和地区内其他什叶派组织为敌的政策,确保在逊尼派国家中的盟主地位。
不仅沙特,经历“阿拉伯之春”的伊斯兰国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伊拉克和叙利亚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进入收官阶段,两国都已将战后重建提上日程,伊拉克遏制住了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事件的发酵,而在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力量参与下,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和开展经济重建都已不容回避。地区大国埃及虽然国内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但经济已在恢复,外汇储备回到了“阿拉伯之春”前水平。
总的来看,作为伊斯兰世界核心的阿拉伯国家普遍都在探索自身经济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进程。在此背景下,基督教文明的美欧国家、东亚文明的中国,对伊斯兰文明相关国家的意义和影响也在经历变化。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小布什政府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伊战后,美国提出“大中东民主倡议”,企图用西方民主改造伊斯兰国家。虽然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对此都不能接受,但美国还是一面反恐一面强迫这些国家改造,不少伊斯兰国家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迫按照“华盛顿共识”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结果引发钱权交易等诸多问题。
但“阿拉伯之春”以及相关国家的惨痛经历,已经证明西方强加的模式并不奏效。在当前美欧国家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它们的那套模式在伊斯兰国家的吸引力更是大幅下降。
伊斯兰教拥有17亿信众,仅次于基督徒的23亿人,是世界格局中一支极为特殊的力量。它们既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是强调自身的伊斯兰属性。其中的阿拉伯国家,还在伊斯兰属性之外强调民族属性和国家属性。
但在“阿拉伯之春”期间,这种国家属性或国民意识遭到教派政治剧烈冲击,现在阿拉伯国家要做的就是进行国家身份认同的重建。宗教信仰身份、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是伊斯兰尤其阿拉伯国家的三重身份,而国家身份无疑应该排在首位,因为当前国际政治是以国家行为体为主。
以“宽容”价值观引领变革
当然,在探讨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时,很多人会提出伊斯兰教是否也要进行宗教改革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宗教改革这种说法并不适宜,因为那牵涉到一个拥有17亿信众的世界性大宗教。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总统塞西上任后先后提出进行伊斯兰革命、伊斯兰教改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更新宗教话语”的表述。
宗教的调整与话语更新应该主要通过宗教界内部进行,伊斯兰教本身也有相应工具,比如协商、公议以及创制等。事实上,这种情况也确实在发生,即便沙特这样被普遍认为比较保守和封闭的伊斯兰国家也在调整。笔者近期在与沙特一些人士接触时就感觉到,当地社会精英正在寻求改变,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不久前明确提出要重返“更温和的伊斯兰”,就是这种改变的注脚。
加上埃及提出“更新宗教话语”,阿联酋去年在主张“中道”原则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宽容”,可以看到,中道、温和、宽容、开放、共生等,正成为伊斯兰国家普遍的国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对民众发挥着引领作用。从这个角度讲,这种变化令人鼓舞。
为推动国家发展“向东看”
因此,伊斯兰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把国家建设好。它们现在的转型发展,首要目标是从前工业化和前现代化转变到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目前阿拉伯中东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只有17%,这个课得补上。
其次是对国家发展模式的探索与选择。伊斯兰国家已认识到不能完全依靠别国模式,既不能用美国强加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模式,只能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自身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同为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引起伊斯兰国家注意。除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它们借鉴,中国平等互利的态度容易为它们所接受等现实因素,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历史层面也有相似之处。
13世纪以后,位于巴格达的伊斯兰文明主体阿拔斯王朝被蒙古铁骑打败,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法蒂玛王朝也受到11世纪到13世纪的十字军东侵。而中华文明在经过北宋的繁荣期后,被元朝统治了近100年。两大文明在遭受外来侵略后都进入衰落期,它们也都错过了世界进程中的两件大事,即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8、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逐渐变得落后。
但随后百年来,两种文明的走向和命运各有不同。中国在经历革命后建立崭新国家,开启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但阿拉伯国家在一战后沦为殖民地,二战后因陷于大国盟国体系而变成美欧利益争夺的战场,国家建设一直没能起步。
直到“阿拉伯之春”,本来民众运动的初衷是推动国家改革,但最后被西方国家误导,变成一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又被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利用,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战乱、战争。如今过去6年多了,阿拉伯国家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必须寻找符合自身需求、利于本国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放眼当今世界,再没其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把精力集中于改革和发展了。因此,阿拉伯国家无论如何都不会忽视与中国的合作交往,“向东看”势所必然。
总体而言,伊斯兰国家尤其阿拉伯国家正按符合自身利益的标准探索改革和发展道路。在外界对伊斯兰文明普遍存在认知赤字的情况下,我们对伊斯兰国家的调整和变化既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置评,也不必做西方评论的搬运工,而应根据那些变化是否有益于伊斯兰国家自身以及世界整体利益做出判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