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困局的MH17空难调查
作者 / 来源:冯绍雷 /《观察者网》评论
7月17日,一架载有298人的MH1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 |
马航MH17坠机现场,一片狼藉 |
马航MH17空难已有十多天。尽管人们翘首以待事态最终调查结果能够尽早披露。但这些天的变化却透露出,这场空难调查和最终处理,可能要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和耗费时日。
MH17空难后的舆论攻防战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马航空难之后的国际媒体一波三折的表现。
7月17日马航MH17空难事发,正当人们围绕着事态原因纷纷揣测之时,首先是由美国官方挑头,单方面公布所掌握证据,矛头直指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意在表明这是在俄罗斯所提供防空导弹的打击之下才导致空难。连续几天的国际舆论几成一边倒的态势,齐声谴责俄罗斯和乌东民间武装之所为。
但是,事实上围绕着马航空难的调查此时还未真正开始。
按一般常理,马航MH17比之先前马航MH370的事故调查,会较为容易一些。在有限陆地范围之内的导弹打击,在现代先进技术条件之下,终会有迹可循。
但是,至少有几种情况使得事故的核查难度大大增加:
• 其一,东欧大平原上,乌克兰政府和乌东民间武装所处地理位置实际上犬牙交错几经易守;
• 其二,“肇事”防空导弹武器,看来是双方都拥有的,且车载导弹发射装置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 其三,美俄互相指责,提供完全相反的技术监测资料,也增加了调查的难度;
• 其四,根据欧安组织调查人员的报告,尽管黑匣子信息基本完好,但在专业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出于各种复杂原因,现场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空难本身远未获得充分调查的背景之下,美国依靠其独一无二掌控国际媒体舆论的优势手段,也凭借着人们常识判断和信赖美国先进技术这一惯有心态,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图像,在空难开始的四五天中,形成了压倒性的国际舆论。看来,这不光是旨在先发制人打乱对手的阵脚,而且,也旨在引导调查得出有利于己方的结论。
一直到21日联合国安理会2166决议的全票通过,强调要进行独立、全面的调查,在决议中把“射落”改为“坠落”等措辞的改变,表明了对于独立调查的尊重态度,并引导国际舆论趋于冷静和稳健。
同时,俄方舆论也不甘罢休,开始反击,指证乌克兰政府军方面有涉事端的种种嫌疑。包括马来西亚总理也对乌克兰政府提出指责,认为乌克兰政府不该将一个实际处于战争状态的东部地区作为一个安全飞行空间向马航通报。
舆论的转换虽然并没有代替事实的最终认定,但是各方媒体开始进入了互有攻防的阶段。这一段舆论现象的变化,至少可以提供的一个借鉴是:无论国际舆论如何风云变幻,努力超越成见和偏好,保持独立和清醒的判断,这是有利于弄清事实和推进理性外交选择的重要前提。
马航MH17真相尚未查清,美国已经开始指责俄罗斯 |
紧张博弈再升级
借由空难事件,乌克兰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博弈阶段。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美欧俄三方博弈的提升等级。
美欧俄三方的博弈趋于紧张的重要标志,首先,是美国方面借用马航事件对于俄罗斯的穷追猛打。在舆论战的同时,美国财政部16日宣布,禁止向多家俄罗斯金融、国防和能源领域的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
紧接着,欧盟方面在24日所公布的对于俄罗斯的制裁包括:向俄罗斯国有银行关闭欧盟的资本市场,禁止对俄出售武器,限制向俄提供能源与军民两用技术。
正当马航事件还尚在调查过程当中,美国就急于压欧盟一同发起这一制裁,无非是要加重对于俄罗斯的“有罪推定”。
但是,美国方面既是要加大制裁,但是又不敢停止让欧洲从俄进口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谁都知道,秋后便是严冬,没有了能源,欧盟将会面临严峻局面。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也是左顾右盼,既想体现“反俄勇气”,但又不敢让制裁来得过于生猛。毕竟英国的金融、法国的军售、德国的技术和能源合作与俄交往甚深,于国于民干系太大。
值得注意的,倒是俄罗斯方面的反应。7月22日,俄总统普京在安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此前,俄罗斯国内舆论纷纷揣测:普京是否在制裁压力下,会对当下政策有所调整;抑或是会表现出更为强硬立场。
但是,从这一篇讲话来看,普京不光一如既往,对现行政策丝毫不做更改,相反,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问题:普京重申了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极端重要性,回顾了冷战后俄罗斯不与西方结盟状态使其避免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提醒了多年没有停止过的来自外部“颜色革命”和“制裁”等一系列外部威胁,提出了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本国经济对于不稳定和具有政治风险的国际市场的依赖。
普京特别强调,在北约加紧在俄周边地区部署反导系统的情况下,俄罗斯采取相应防卫措施,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地区加强防卫设施的必要性。
本篇讲话引起了俄罗斯国内舆论的多方关注,并激起了上述有关战略问题的热议。看来围绕着乌克兰问题的美俄欧三方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博弈高点。
第二个方面,乃是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乌东地区这三方的博弈。
就国内政治经济的复杂情势而言,以上三方都不会是铁板一块。俄罗斯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其内部不可能没有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是俄国内对于普京的一些民调仍然处于支持高位,但是,另一方面精英层中既保持着对西方强硬反应的欲求,但也出现了希望俄罗斯的“保持理性适度的爱国主义”的呼吁。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如俄罗斯对外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这样的核心人物,对于俄罗斯是否继续保持“不结盟”状态,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在他看来,“处于上升状态中的大国,如果一定程度地参与结盟,不光有可能运用外部可能性去解决内部任务,而且,可能安抚周边区域,并对于自己作出一定的自我限制”。
对于乌克兰政坛,尽管议会大选虽定于10月26日,但各派力量实际上早已进入议会选举状态。如今,亚采纽克总理辞职一事,既表明执政集团内部面临不受欢迎的艰难改革,同时,也说明了国内政治角逐进入了白热化时期。
此外,乌财长已经提出,如果要完全解决在东部的军事行动,以及推进改革和解决国内的燃眉之急,未来预算的需求量是在700亿美元以上。谁来埋单,依然情况不明。如此艰难局势,一方面是内乱之时,难有妥协前景,但另一方面,各方再不有所容让,恐有更大危机来临。
至于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离开了莫斯科的支持难以持久,当下空难更是如火上浇油,使其度日维艰。但是,自从东部武装上交黑匣子配合调查以后,在美俄双方都同意停火的背景之下,民间武装还是有了一线生存的希望。
在这样内外交织的复杂局面之下,导致更多悲观预判的出现。但是马航空难也在提醒人们,如若一味对抗,对于各方都没有出路。因此,对于国际协调斡旋的需求也呼之欲出。
荷兰民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 |
荷兰克制给予的启示
在一派硝烟弥漫和充满杀机的对峙中,人们还是有幸看到了一种幸存的慰籍,那就是来自荷兰的宽容表现。
空难事发的当时,荷兰人表现从容镇定、克制务实,发出了一连串令舆论为之动容的呼吁。它既要弄清真相、追查凶手,但是又不主张过于以怨报怨,哪怕是对于假想中的敌人。
荷兰人一方面是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接回逝者的灵柩,但又在各种细节上极力避免过于诉诸悲情,而伤及后人。特别是当有的国家派出军队进入乌克兰东部地区之时,荷兰则表示不愿派出军队激化事态,只是默默地做好识别逝者的工作和全力以赴侦破案情。
这几天来,每当人们在网络上传送着有关荷兰人一举一动的信息,实际上都是在传递着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现代人类面临危机,面临着生死考验,应当如何表现,应当如何去处置,实在是容当国人三思。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