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萬忠
[编按: 本篇短评是著名专栏作家许万忠于2011年2月21日东方日报(马来西亚半岛中文报章)专栏“忠言逆耳”发表的文章。资料来源: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dread/DGF/25Hi0MMr1siB1uoC063c2ZBv2ChZ11aq]
《東方日報》1月16日獨家報道:萬里茂州議席補選前夕,馬六甲六個華團聯合發起一項準備在提名日交給各政黨候選人的訴求,希望他們兌現對人民的承諾(点击这里查看此报道转贴)。訴求內容環繞著教育課題或與教育有關的政策和人物,包括恢復林連玉的公民權、履行當年對改制華文中學的承諾、公平對待各源 流學校、每年補貼每位獨中生1000令吉。
發言人楊應俊強調,每一場補選都是教育群眾的機會,提出這些訴求不是要使馬華難堪,而是這些都是存在半個世紀的舊問題。
施政不公平獨立前已存在,林連玉於1961年被褫奪公民權,前華文中學被迫改制是1962年,楊應俊說「存在半個世紀舊問題」,一點沒錯。漫長的50年足夠讓二代人成長了,這些老課題卻依然故我,問題出在哪里?
這則報道令人想起丁能補選時173個華團聯署、被馬華總會長蔡細歷認為「幫助在野黨、有意讓馬華難堪」的《復辦昔華獨中訴求》引起的震盪(点击这里查看丁能补选诉求)。為巫統助 選的馬華比巫統還要緊張,主要是1986年大選,馬華候選人林時清曾經承諾復辦問題「中選後三個月就能夠解決」。林時清中選後當上副議長,可是華社等了 25年,這個承諾還是沒有兌現。代表聯署團體發言的李儒森那句「人生有幾個25年」的感歎,確是讀之含淚。
馬華在教育方面的差勁表現向來備受詬病,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牽引馬華的神經可以理解,不過今時已不同往日,不甘沉默的人日益增多,諱疾忌醫只能逃避一時,終究還是要面對批判。
面子書上有人說,昔加末華團發起的訴求能夠得到州內這麼多團體的聯署,馬六甲至少也應當有一百幾十才足以壯聲勢。此話可圈可點,只是以州內華團這些年的表現,情況會樂觀嗎?
消息傳來,認同並且毫不猶豫簽名蓋章的華團畢竟少數,其餘的不是以「不認為在選舉時提訴求是適當的」斷然拒絕,就是用「考慮、開會決定」推搪,不願簽的跡象至為明顯。
普遍不過的幾項反映華社心聲的訴求,徵求聯署團體時竟然遇到這麼多阻難,折射出華基執政黨「打入華團糾正華團」戰略的成功。領導人熱衷於銜頭又側重與執政黨頭頭齊亮相,順民心態和不惜典當尊嚴諂媚權貴心態籠罩下,華社心聲在這批人眼中,哪能比得上眼前的利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