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的学生会与教协,
如何让香港重回冷静?
作者/来源: 林瑾、佑安/ <多维新闻>
香港局势继续严峻,警察和激进示威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内部发生激烈冲突。据香港警方公布的数据,仅11月11日一天,警方就拘捕287人,其中190人是学生。怎样才是守护大学,怎样才能让那些激进的年轻人,重新回到校园,回归到本来的学生角色?这些问题拷问着香港这座正陷入暴力旋涡的城市。
香港高校学生会遭陆媒“起底”
这次吸引整个媒体眼球的香港中文大学是传统香港八大名校之一,历来有“反建制”的传统。另外七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参与了这次修例风波的历次示威。在这其中,八大高校的学生会更是扮演了重要的组织者角色。
日前,大陆多家官媒转载报道微信公众号“有理儿有面”《你看那个暴徒,像不像一支燃烧瓶?》一文,这篇文章对香港大学学生会在修例风波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解读。该文章表示,香港的大学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对校内的学生影响最大,独立于学校的官方管治之外,还代表学生与学校谈判交涉。香港的21所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学生会,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的学生会组织庞大严密,集各项自治功能于一身,仿佛“独立王国”。学生会一般内设干事会、编辑委员会、代表会等多个中央组织,下面有多个课程联会和属会,会长(主席)等主要骨干一般都要申请1年休学以应付管理业务,被形象地称为CEO。
学生会的资金主要来源有两大块:收取学生的会费和投资收入。其中,学生缴纳会费又称“必然会员制”,本科新生入学时会自动成为会员。此外,学生会不仅会经营店铺,还会购买股票等金融产品,有学生会更拥有自己的物业……例如香港大学学生会,早在十几年前的2008年,就曾出现过账户结余超3,000万港币(1港币约合0.13美元)的情况,并且其还持有100余只股票以及自己经营的果汁店等投资。
该文章还起底称,在这次风波中,学生会扮演了重要的组织者、发动者的角色。如他们煽动校内学生积极上街参加暴力示威,打击校内反对力量,胁迫校方不得处理参加示威活动的学生。同时拨出大量会费用于支持暴力示威活动。
饱受争议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实际上除了大学学生会之外,在修例风波发生之后,就有很多大陆学者、媒体认为,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简称“教协”)、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简称“教联”)对风波扩大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1月7日中国媒体《北京日报》转载一篇在中国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文章《香港教协,隐蔽而坚固的“乱港”堡垒》,从一个大陆人的眼光去评价香港教协在这次风波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认为,香港陷入如今的境地,教育出了问题是关键,而教育问题的首要症结之所在就是教协。香港教育团体很多,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只有三家:教协、教联和教育评议会(简称“教评会”)。三家之中,教联会员1万6千余,教评会会员仅数百,教协则一家独大坐拥近10万会员,是香港这座城市最大的单一行业工会和会员最多的组织。
这篇文章还提及教协在整个香港教育“去中国化”中的一个案例,就是2015年5月,教协将被中国政府认为是“港独书籍”的《香港城邦论Ⅱ:光复本土》列入“中学生好书龙虎榜”的60本候选书目之中,使其有机会获选成为“十本好书”,登上中学及出版社的推荐书本。近几日修例风波进一步激化后,教协一直要求特区政府停课。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对此批评,称教协的目的就是做到“全港罢课”的效果。
引起“怎样才是守护大学”思考
对于目前香港高校在风波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01于11月13日刊发题为《怎样才是守护大学?》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大学生活跃社运,从来都是常态。观乎1848年欧洲各地之革命,1905年俄罗斯革命之肇始,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以至1989年六四事件等,美国社会学家Seymour Martin Lipset曾形容,学生推动社会变革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只次于知识分子。
但是,这篇文章也引用社会学家金耀基1979年《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一文“如果社会的现实问题必要等大学生去鸣不平,去纠正,去解决,则是社会的大讽刺,是学生的大不幸”。该报道认为,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纠缠不清,悬而未决,触发这一代的年轻人走上街头。然而部分人逐渐走上歧途,沉迷于暴力手段,最终面临牢狱之灾。我们没有水晶球,不知这场半世纪未见之大变局终如何收拾,但对于将来接棒的下一代,我们无论如何也期许他们在追求理想、爱护这城市之时,能秉持理性与良知,不要因愤怒而放弃道德准则。
应尽早推行“去殖民地化”教育
学生的理想主义,学生想让香港变得更好的理念,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在激情走上街头之余,是否应该想想,他们的理想是否真的值得牺牲香港去陪葬?他们今天激进的做法是否真的是在拯救香港?对于香港政府和中国中央政府而言,无论是占中,还是修例,都已经证明中国政府治港政策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尽早在香港推行“去殖民地化”教育,使得整个香港社会的意识形态混乱复杂。
香港青年一代陷入集体“梦游”,缺乏身份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成为一系列对抗事件中的主力。中国中央政府更应当忧虑的是,这群年轻人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香港社会的中坚。对于北京而言,今天其实已经为时已晚,但如果不能快马加鞭推行去殖民地化教育,积极地与“港独”争夺各个阶层,恐怕二十年后香港社会情况将更令人忧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