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史上最大规模贸易战,
中国强势反击将改变世界格局
作者/来源:“牛弹琴”/ 《凤凰网》资讯
漫画: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结果是••••••••••••(图源:外媒)
原标题:贸易战正式打响, 中国这样强势反击! 三点深刻启示
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7月6日,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战。
怎么办?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方立刻展开了反击。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发表谈话说,中方承诺不打第一枪,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击。
请注意几个关键词:不得不,被迫,必要反击。
中国不希望贸易战,但中国是被逼上梁山。但中方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反击,至少有这几个特点:
特点一:中国不打第一枪,反击自动触发。
此前海外媒体猜测,因为中美存在12小时的时差,中国可能先发制人,提前12小时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中方郑重澄清,中方绝不打第一枪。道理很简单,中国不是主动挑衅一方,我们绝对不给其他国家任何口实。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中国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击。中方反制措施即刻生效。也就是说,美国开始加征关税,自动触发了中方的反击。
特点二:反击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中国毫不手软。
按照美方公布的信息,这一次瞄准的是中国500亿美元商品,7月6日对其中约340亿美元加征关税;中方的反击,不多不少,也是340亿美元。至于其余160亿,特朗普已宣称,将可能在两个星期内加征关税。那中方势必同时同规模再次反击。此外,美国这次设定的税率是25%。中国也是同等力度还击,25%税率不手软。
特点三:数量型和质量型结合,更注重杀伤力。
考虑到美国宣称将对额外约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但美国出口中国也就1000多亿美元。下一步怎么办?中方的答案,就是采取包括数量型工具和质量型工具在内的综合举措,即这次侧重点应该是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但如果美国不断扩大战场,那中国将审时度势,更注重反击的质量和杀伤力。要知道,美国的在华利益,不仅仅只有出口。贸易战两败俱伤,美国肯定不会是赢家的。
特点四: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在战斗。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此前就说,我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国人民对中方的态度是理解和支持的。确实,中国这次是被迫还击,维护和捍卫的,不仅仅是中国利益,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这次美国逆历史潮流的贸易举动,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大量无辜企业、民众被迫卷入、深受其害,中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也必定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必然对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三点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吧:
第一,这场斗争迟早要来,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应该说,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展现了避免贸易战的诚意,也试图尽可能扩大进口,满足美国的要求;但美方的要价,已非理性可以形容,用一些朋友的话说,这是要摧毁中国经济,中国已没有可退让的余地。
这也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发展,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醒,必须丢弃幻想。当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洗礼迟早要来,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美国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并最终回归理性。
表面看,美国空前强势,但强势背后,则是对国际规则的蔑视,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焦虑。这就表现在一系列不理性的举措上。用商务部发言人高峰的话说,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开火,也是在向自己开火,因为美方公布的340亿美元清单中,相当比例就是美资企业在华生产。
美国媒体就感叹,美国人才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第一受害者。哈雷摩托最近跑路,气得特朗普痛骂是投降,就凸显了贸易战对美国企业的巨大冲击。美国不可能成为赢家,美国内部将陷入激烈争吵,可以预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美国将不得不回归理性。
第三,中国站在道义制高点上,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
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毋庸讳言,中兴事件更暴露出我们的软肋。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也已不是吴下阿蒙。贸易战肯定会让中国付出代价,但中国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也毫无疑问能经受住考验。
更重要的,中国还有制度的优势,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有多元可替代的经济体系,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可以说,我们在这场经贸摩擦中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更何况,我们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2018年这个夏天,或许正是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国的挑衅,当然是挑战,当然是危机。但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中国人其实是最善于化危为机的民族。
从最积极角度看,没有缓不过来的压力,就没有壮士断腕的动力。实施更大规模的改革和开放,是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礼物,更是我们打赢这一贸易战的最大法宝。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可能也是特朗普万万没想到的。
较量还在继续,战略上藐视,但必须战术上重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国。
还是那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7月6日,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战。
怎么办?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方立刻展开了反击。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发表谈话说,中方承诺不打第一枪,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击。
请注意几个关键词:不得不,被迫,必要反击。
中国这次反击贸易战的4个特点
中国不希望贸易战,但中国是被逼上梁山。但中方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反击,至少有这几个特点:
特点一:中国不打第一枪,反击自动触发。
此前海外媒体猜测,因为中美存在12小时的时差,中国可能先发制人,提前12小时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中方郑重澄清,中方绝不打第一枪。道理很简单,中国不是主动挑衅一方,我们绝对不给其他国家任何口实。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中国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击。中方反制措施即刻生效。也就是说,美国开始加征关税,自动触发了中方的反击。
特点二:反击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中国毫不手软。
按照美方公布的信息,这一次瞄准的是中国500亿美元商品,7月6日对其中约340亿美元加征关税;中方的反击,不多不少,也是340亿美元。至于其余160亿,特朗普已宣称,将可能在两个星期内加征关税。那中方势必同时同规模再次反击。此外,美国这次设定的税率是25%。中国也是同等力度还击,25%税率不手软。
特点三:数量型和质量型结合,更注重杀伤力。
考虑到美国宣称将对额外约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但美国出口中国也就1000多亿美元。下一步怎么办?中方的答案,就是采取包括数量型工具和质量型工具在内的综合举措,即这次侧重点应该是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但如果美国不断扩大战场,那中国将审时度势,更注重反击的质量和杀伤力。要知道,美国的在华利益,不仅仅只有出口。贸易战两败俱伤,美国肯定不会是赢家的。
特点四: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在战斗。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此前就说,我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国人民对中方的态度是理解和支持的。确实,中国这次是被迫还击,维护和捍卫的,不仅仅是中国利益,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这次美国逆历史潮流的贸易举动,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大量无辜企业、民众被迫卷入、深受其害,中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也必定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这次贸易战带给世人的3点启示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必然对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三点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吧:
第一,这场斗争迟早要来,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应该说,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展现了避免贸易战的诚意,也试图尽可能扩大进口,满足美国的要求;但美方的要价,已非理性可以形容,用一些朋友的话说,这是要摧毁中国经济,中国已没有可退让的余地。
这也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发展,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醒,必须丢弃幻想。当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洗礼迟早要来,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美国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并最终回归理性。
表面看,美国空前强势,但强势背后,则是对国际规则的蔑视,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焦虑。这就表现在一系列不理性的举措上。用商务部发言人高峰的话说,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开火,也是在向自己开火,因为美方公布的340亿美元清单中,相当比例就是美资企业在华生产。
美国媒体就感叹,美国人才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第一受害者。哈雷摩托最近跑路,气得特朗普痛骂是投降,就凸显了贸易战对美国企业的巨大冲击。美国不可能成为赢家,美国内部将陷入激烈争吵,可以预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美国将不得不回归理性。
第三,中国站在道义制高点上,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
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毋庸讳言,中兴事件更暴露出我们的软肋。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也已不是吴下阿蒙。贸易战肯定会让中国付出代价,但中国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也毫无疑问能经受住考验。
更重要的,中国还有制度的优势,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有多元可替代的经济体系,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可以说,我们在这场经贸摩擦中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更何况,我们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漫画:中美进行经济超级大赛(图源:外媒)
中国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改革和开放
美国的挑衅,当然是挑战,当然是危机。但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中国人其实是最善于化危为机的民族。
从最积极角度看,没有缓不过来的压力,就没有壮士断腕的动力。实施更大规模的改革和开放,是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礼物,更是我们打赢这一贸易战的最大法宝。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可能也是特朗普万万没想到的。
较量还在继续,战略上藐视,但必须战术上重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国。
还是那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